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有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自它诞生起,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便深入其各个层面,禅宗本身亦成为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派别。然而由于文化的断层,很多现代读者对禅并不了解,对其不离当下、不离自心的可实践性亦缺乏体认和受用。
秦家懿的《王阳明》是一本了解王阳明生平和他的哲学的入门书。作者直溯王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对阳明之学该如何总体评价?书中分为八章,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前两章简述王阳明之前宋明理学的概况和阳明本人的生平;从第三章起,述“心即理”的含义,第四章“格物即诚意”与阳明立说的独立心境,第五章进一步解释“致良知”,这是阳明思想的核心,总摄诸说,第六章探讨“良知本体”的深蕴,第七章“无善无恶”说,实为讨论阳明学说与道教和佛教的关系,第八章则是作者本人对阳明思想的反思和总结。后面两个论文性质的“跋”也颇为重要,涉及当今如何对阳明之学做总的评价。
这部《生活禅语》是从恩师净慧长老《花都法语》、《做人的佛法》、《处处是道场》、《重走佛祖路》、《禅堂夜话》、《心经禅解》等十几种著作中,精选出来的箴言警训,虽然只是吉光片羽,每天诵读,却如亲闻謦欲,常沐和风。 本辑法语由净慧长老法子定意和我共同策划,并由明道居士和我共同选编完成初稿、二稿,共选录法语五百余条。其后,承明杰慨然相助,提供他和明舫居士、明尧居士、华莲居士等编选的法语二百余条,供我们参考。明道居士将这几个版本糅合,重新加以精选简编成三百六十五条,全稿始见规模。
这本书介绍流传至今的禅宗内容,以帮助我们从苦难中解脱,并生起智慧与慈悲。佛法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转变我们的视野、行为以及心,这样我们便能免于痛苦,过着和谐的生活,最后,达到开悟的境界。 要从痛苦以及对生活的不满里解脱,需要智慧,同时我们也需要智慧才能够了解别人所受的苦难。已经得到智慧的人,会将他们的一生奉献出来,为他人谋福利,并且制造各种方法与机会,让其他人也能从苦难、烦恼以及痛苦中解脱。反过来说,即使一个人缺乏佛法的真正智慧,但如果他能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并以慈悲的行为替他人谋福利,那么他自己的苦难与烦恼自然而然就会消失,智慧也会增长。智慧与慈悲是密不可分的。
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很可能会激起人们不同的兴趣。对二十来岁的学生来说,死与垂死可能会使他们深感好奇,也有点不寒而栗。孩子正当少年,母亲就希望对自己以及家庭未来将要产生的危机作充分准备。本书适用于上多类人的不同兴趣和用途。书中各章都有一个介绍性的概述。文章既包括基于与现实情况相关的讨论死与垂死的经验片断,也包括发展认识技术的理论陈述以及干预死亡的指导性分析。本书各章的安排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了解,从而由初步的定义进展到主动的选择。
本卷收入了《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一书。收入本文集时,以该书的正标题作为本卷的书名,并收入了若干附录。
世间纯朴而简单的真谛, 人生清澈而明净的观察, 乱世安顿身心的读物, 献给都市忙碌一族的生活禅。 你以为,自己是人生的主人。 假如,你仅仅是个过客呢? 你以为,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相。 假如,你仅仅是被眼睛和心欺骗了呢? 你以为,自己的需要都是合理的。 假如,你仅仅是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呢? 放空自我,放下判断,只是静静地倾听和感悟—— 大山深处,老禅师给他的小香炉……
《圣严开释人生》内容简介:民国初期,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主张用佛教改造人世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与一般意义所认为的“属于僧侣的佛教”、“山林的佛教”不同,“人间佛教”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张佛教应积极地走向人群。太虚大师的亲授弟子恰是圣严的师父,因此圣严可算是人间佛教在中国台湾最正统的传承人。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占卦还需要解卦,这表示人生有可测和不可测的部分,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因而占卦不同于,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易经》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它是一套圆满的哲学体系。《易经》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 关于《易经》的学习,作者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不学不会;二、学了不会;三、学会终身受用。首先,《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基于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若是不曾学习,则这些卦象显得神秘而难解。其次,为什么学了还不会呢?因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远有提升的空间。这表示人生有可测与不可测的部分,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占卦不同于一般的,也在于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
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儒、佛、道等家,传统上称为三教(“教”的涵义与现代所云宗教不同)。三教的来源各别,自有其演变脉络,在历史上还曾相为水火,但都是我国先民智慧之所凝聚,彼此融会影响,研究学术史者实难截然分划。此书兼取三教原典,备极精粹,然后加以品鉴,使读者有所遵循,渐入堂奥,确是值得的好书。
佛学东传中华以后,各类经典被一而再再而三也翻译成汉文,但大多以内容深奥或卷帙浩繁的缘故,不易流行,倒不及几部简化的袖珍般若经典广受僧俗各界的欢迎。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刚经》和《心经》,以十分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精致地表述了佛教有关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因而不应执著或留恋的思想。本书则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归纳经义要点、解释名词概念等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明晓的现代读本,并附《心经》通读串讲,从而使读者对佛经的基本思想有一个结构性的了解。
人类的各种本体性的精神疾病在罗马和现代性中一直困扰人的心灵至深;这不是一般的药物可以治疗的,必须从哲学的根本上进行治疗。作为一个深陷现实政治—经济行动旋涡中的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公开承认自己也患有各种“疾病”。他笔下对人的本体细腻耐心、洞察人性微妙深处的诊断、安慰和治疗,也许吏能激起我们常人的心弦共鸣。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图书将(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一将(1999年)等多项大奖。为了读者使用方便,也为了把自己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心惊传达给读者,作者又编选了带有注释的《亚里士多德选集》。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反映需要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行本。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作者将亚里士多德影响的著作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单行本的译文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大体一致。个别术语和人名的改动,是苗力田先生在全集重印和做电子版时亲自订正的。单行本的注释与命令保持一致。全集的脚注中所引证的希腊语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对应拼写的。 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的译文,深入、详
本书名为《论语故事》,顾名思义,即是讲《论语》一书中所讲或所涉及的故事。 《论语》是语录体,东一耙子西一扫帚,跳跃式的,不成系统,以一篇的头两个字为篇题,也没有揭示的内容、画龙点睛的作用。满纸的孔子的道德说教,很少故事,即或有也是三言两语,缺乏故事性,文字简短,情节更谈不上。先秦典籍特别是主诸子书里,不管何家何派,都喜欢引用孔子及孔门北子的言论和事迹。难免传闻异辞,各说各的理,同为一事,互有出入,孰是孰非,有赖学者专家考证。 本书的编辑目的在于通过故事的形式,使不懂文言的读者读懂《论语》,了解孔子、孔门及其思想主张,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 《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古,含量不大,我们的编写原则以《论语》为主干,扩大其外延,从先秦两汉典籍中选取有关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含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等,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海德格尔主要思想的精华读本。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历届(1931年至1935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辑录而成。后经梁漱溟本人及其后人屡次增补再版,形成现今模样。这些讲话并非系统的学术演讲,而是对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的即兴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治学方法、社会问题、学术文化,发自肺腑,亲切隽永,深受青年喜爱。
本书对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进行了介绍,希望读者不仅能够从中领略到佛教独具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也能领会到佛教独特的内在精神。
全书首先对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的理论系统和概念系统进行了梳理。然后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对各时期的理学家的伦理思想的特点、内容及实质、产生该思想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剖析。
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 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本书是永固刊登在《世界日报》专栏上的六十篇小品散文,依时令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卷,寓耕耘心田之意,并以游化各地说法的因缘为主轴,编辑成书,透过小故事,让您在轻松欢喜中,洞见豁然开朗的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