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法研究》凝集了作者历年修学药师经法之心得,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七佛药师经释义、讲记、随笔和杂钞。本书由、二辑合编成册。辑七佛药师经释义,是对经文的注释、翻译。第二辑七佛药师经讲记,是作者吴立民先生(法名信如)于1992、1993年两次应净慧之邀,在柏林禅寺药师法会上讲药师经的记录。吴立民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详尽生动,由显而密地讲解了药师经法的微妙深义、法门的方便利益和修持方法,着重讲述了药师法关于饮食(色法)、呼吸(息法)、睡眠(心法)人生生活要素的基本认识和修法,并介绍了佛家的生死观。阐明了“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药师定的本质是人体的色法、息法、心法”。全书向人们揭示出:“药师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圆通显密,教人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
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有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自它诞生起,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便深入其各个层面,禅宗本身亦成为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派别。然而由于文化的断层,很多现代读者对禅并不了解,对其不离当下、不离自心的可实践性亦缺乏体认和受用。
本书提供的是一部经过加工和添加了引文出处的谈访集。这一谈访工作是我与伽达默尔教授于今年年初进行的。书的标题就是我所提问的几个领域。 篇谈访的中心是伽达默尔对于精神科学中理解问题的研讨。其关于效果史之制约性与解释学过程之应用结构的学说洞开了我们精神科学事业的一个反思性维度。对人类传统的保存和发扬不能被描述为只是纯粹的考古性研究和以方法为主导的专业探讨。其出发点和有关视点应当是对于我们自身的质询。伽达默尔讲到与传统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传统的阐述者总是被引向一个新的、被扩展了的自我理解。 与传统的对话应当被置放在一个对话的世界、一个解释学的天地,在对话中每个人都只是作为他人的他人而生活着,而且也只有与他人相协调他才能够过上一个成功的生活,——这些在篇的结尾部分被清楚地表达
陈淳,字安卿,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县)人,学者称北溪和无生。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一一五九年),死于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终年六十五岁。其生平事迹见宋史道学传。 北溪字义原名字义详讲,又称四书字义或四书性理字义,是陈淳晚年讲学,由他的学生王隽笔录整理的。因为严格的讲,该书内容主要是阐释朱熹的理学思想,而不是一无依傍地疏解四书原义,所以,作者沿用了过去用得较多而又比较简明的北溪字义为书名。这部书的作法有些像词典,它从四书中选取若干与理学思想体系关系密切的重要范畴。
两千多年前,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等圣哲深悟世事变幻无穷,指出人们若想在社会上安身立业,就要复归“自然”,用道来应付世事人生。什么是道?道就是无为,就是不争,处弱,怀抱一颗平常心,淡薄的对待一切。今天,人们若想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中保全自己,改善生活,就需要按道的方式去思考。 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深刻地表露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读过《菜根谭》你会觉得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人生本于自然,归于自然,想通了,就有一种释然的轻松愉悦感。
《学佛者的信念》讲记是济群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记得那时天气炎热,刚在寺里参加完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就不辞辛劳,慨然应请讲述。他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佛意、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们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与会信众数百人饱餐法味,皆大欢喜。 济群是当今教界青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闻思深广、教理通达而且行持谨严、说法善巧。生活禅夏令营在柏林寺已举办了五届,济群曾三度前来讲演。他清新、隽永的说法如春风拂面、甘露灌顶,深受营员们的欢迎。可以说,济群是一位修学有成、足以担当弘法大任的年轻。他使我生发了一些对僧才培养问题的感想。
心灵的领域浩翰无比,远不是大海和星空可以比拟。只有更了解心灵,我门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真正需要的,才能知道如何减少贪婪、仇恨和不明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心灵是最幸福的事情,可以让每个挣扎于心灵障碍中的人,早日走出自我迷宫。 本书共分二部分,十二章,通过对意象对话技术的理论阐述以及意象对话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系统地就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书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士参阅。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使我们的确立了“做官、治天下”才是人生荣耀的意识。 那么对于“为官”,曾仕强教授是什么看法呢?他将给观众和读者以什么样的启迪呢?中国社会的为官之道究竟应该是什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分别代表了什么,对于官员又意味着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逻辑隐含着哪些多年被忽略而不为人知的深刻道理呢?为官究竟为什么?如何为官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秦家懿的《王阳明》是一本了解王阳明生平和他的哲学的入门书。作者直溯王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对阳明之学该如何总体评价?书中分为八章,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前两章简述王阳明之前宋明理学的概况和阳明本人的生平;从第三章起,述“心即理”的含义,第四章“格物即诚意”与阳明立说的独立心境,第五章进一步解释“致良知”,这是阳明思想的核心,总摄诸说,第六章探讨“良知本体”的深蕴,第七章“无善无恶”说,实为讨论阳明学说与道教和佛教的关系,第八章则是作者本人对阳明思想的反思和总结。后面两个论文性质的“跋”也颇为重要,涉及当今如何对阳明之学做总的评价。
本书中的第五章,半个月写成。胡適自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章,曾专门抽出来于1931年12月由新月书店单独出版,翌年专门郑重其事送给蒋介石,要他“参考”。1962年临终前还在撰写本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手稿本序,连写几遍皆不满意,直至撒手人寰,终成残稿,胡適对《淮南王书》的重视与宝爱可见一斑。
很长一个时期,在欧洲一般人的心目中,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地位曾经是确定了的。他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则是古代欧洲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是古代希腊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被这样一位哲学家极力推崇的老师,其历史重要性,自不待言,加之柏拉图对这位老师之死的描述,当人们没有怀疑它的政治意义时,其人格之感人,使苏格拉底的形象更增加了一层道德、伦理典范的“圣光”。欧洲人对自己的先辈的这种传统看法,是根据一些基本事实得来的,虽然一般人对这些事实并没有多加分辨,更没有故意搜集相反的材料;然而学者们、哲学史专门 家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正在于发常人之所未发,终于对这个传统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提出了一大堆疑问,写了一本本的大部头著作,考证、分析了有关苏格拉底的各种材料,在弄清许多史实方
能够完成心愿的人是幸福的人。能够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完善体现自身价值的女人是幸福的女人。 女人能否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看她能否全面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能否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因为,只有一个魅力动人、品味出众、心态成熟、情感丰富且善于交际、智能过人、身心健康的女人,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挽住幸福与快乐的手、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得出色! 本书从魅力、品味、心态、情感、交际、智能、健康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告诉你女人的优势所在,正是这些优势构成了魅力女人实现优势生存的独特资本。它能够帮助你打造动人的魅力和个性,培养高雅的修养和品味,塑造良好的心态和人脉,培育出色的智慧和能力,从而成就辉煌的事业,收获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步入幸福如意的人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使我们的确立了“做官、治天下”才是人生荣耀的意识。 那么对于“为官”,曾仕强教授是什么看法呢?他将给观众和读者以什么样的启迪呢?中国社会的为官之道究竟应该是什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分别代表了什么,对于官员又意味着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逻辑隐含着哪些多年被忽略而不为人知的深刻道理呢?为官究竟为什么?如何为官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 《自然健康》杂志(Nature Health)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极简西方哲学史》真正做到了一本书讲透西方哲学发展历程。本书从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写起,一直写到当代“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福柯,全面梳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到20世纪的各个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和成就。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在英国影响力很大的哲学学者,长期致力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为了向大众普及哲学而创作了这本哲学入门书。书中语言轻松、幽默,内容通俗好读,尤为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翻开这本小书,斯坦格鲁与加维两位博士将带你推开哲学之门。 哲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对人性问题的思考,或是一种思维方法,抑或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你支持哪种观点,都会有数位的哲学家支持你。哲学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在这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所有哲学家的想法都一样,那真是个奇迹!不管哲学究竟是什么,它
全书共三编,十九讲,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历程简述、儒学关键词、懦学与当代社会等。相信本书对儒学研究者有的帮助。 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各派哲学、观念的起源、观念的联络、关于理解作用的一些怀疑、关于这些怀疑的一种怀疑主义的解决法、可然性、“必然联系”的观念、自由和必然、动物的理性、神迹、特殊的大意和來世的状况、怀疑哲学等。
现代人需要佛教。因为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烦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冲突无所不在。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明显失衡。佛教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失衡提供助力。因为佛教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许多思想宝藏。佛教作为一种人生宗教,一种人生哲学,比西方神学更能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