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
本书对《庄子》进行重新分段解读,以哲学思辨为重点,把握“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作了清楚的说明,希望借此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 庄子的生活与一般百姓无异,有妻有子,努力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差别在于他博览群书,深通人情世故,领悟高明智慧,自有一套人生哲学。通过本书,进而省思庄子何以能“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不难得知答案在于对“道”的领悟。认清这一点,我们便可以与他一起逍遥而游了。
《四书五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左传》。自宋代朱熹编定之后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它,既可养心修德,又可增智广识,还可怡情励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推出《四书五经详解》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译文显豁。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并将原文与译文上下对照编排,可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注释详细。注释体例严密,不仅对疑难词语作了解释,而且对实词活用、虚词用法也作了说明。三是讲评得当。讲评着重阐明主题思想,如有歧义,不作考证,只取一家之言。行文简明扼要,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可读
《开悟之门(提高奇门技能)》是《神奇之门》的姊妹篇。作者从更深层次上进一步讲解了奇门遁甲这种时空数理模型构建的哲学原理,天文背景,并对奇门定局、起局、分析判断、定应期等关键问题做了更详尽的阐述。通过对大量新的应用实例的评析,提高奇门爱好者的应用能力。《开悟之门(提高奇门技能)》由张志春所著。
《演讲与论文集》作者海德格尔的这个集子收有十一篇文章,除一篇作于1936-1946年间,其余均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0-1954年)的作品。文章并没有简单地按创作的时间次序排列起来,而是被编为三组。、二组各为四篇,第三组为三篇。既分三组,自然就有个“主题”的问题了。组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存在历史”的“另一个转向”意义上的技术之本质、形而上学之终结问题的思考;第二组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存在的“聚焦”运作以及与之相应的本源性“思想”的思索;第三组的主题是早期希腊思想,是海德格尔对存在历史的“个开端”(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探讨。由此可以看出,《演讲与论文集》虽说被标以一个平淡无奇的名称“演讲与论文集”,但作者在篇目安排上决不是任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本书把意向性放置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中讨论,考察了表征意向论、解释主义意向论和行动哲学意向论,揭示了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进路及其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可以在行动的基础上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 “自然主义”的含义应该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意向性的讨论需要的是开放的“自然主义”而不是狭义的“自然主义”。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尼采文集·快乐的科学》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大病初愈之后,是他心灵狂欢的产物。《尼采文集·快乐的科学》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行文多为警句或短诗,思想碎片交相辉映,绚烂者如吉光片羽,深邃者则惊世骇俗。生命、本能、个体、群体、宗教、爱、道德、哲学、文学、法律、科学等众多话题,在书中得到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尼采文集·快乐的科学》浓缩了尼采的精华,是尼采哲学的入门书。
本书为吴经熊博士十余年来研究禅宗的心得结晶。经其弟子吴怡博士译成中文。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生动活泼的文字,叙述禅宗自达摩印心,惠能开宗,及五家传灯的盛况。不仅故事生动,引人入胜,而且对公案的透视,人物的描写,禅境的烘托,尤多精辟的见解。
古代希腊哲学史料丰富,卷帙浩瀚,故古希腊哲学史常为多卷本,其卷则为“前苏格拉底”。本书循例 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苏格拉底后当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两大家为主,然后则是“后亚里士多德”。 本书宗旨不在全面介绍知识,而是只坚主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问题作一些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故不敢言“史”,只称“研究”。 研究古代哲学有许多困难,作者于哲学、历史、外语等方面水平极有限。
《站在未来的立场上》收录了作者的32篇学术随笔。其中既有“站在未来的立场上”、“ 一种飘浮的存在论:关系实在论的困境”和“这是道路,而不是作品”等纯粹的西方哲学随笔;并用更大的篇幅——“我们是否需要一种权利形而上学?”、“何谓真正的精英?”——研究了西方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现阶段如何借鉴这种跨文化的思想遗产。 此外,“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以及“我们离近代有多远?”等文章,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哲人眼中的中国;文集还包括“中国是一个思想性的本原民族”、 “曲阜或耶路撒冷在何处?”等中西思想史研究及其比较研究的文章。 要言之,作者从思想史出发对当下中国的思想处境和一些社会问题,作了有益、有用的研究和反观。作者以流畅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些哲学史上的大问题
佛法是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精研思考的结晶,它往往能用寥寥数语点拨人生,让人顿悟明了,使人受益匪浅。于此,本书挑选了星云大师、圣严、等近现代比较受欢迎的12位佛学大师,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生幸福、人生烦恼、立世智慧、生命抉择、人生 得失等12个人们最关注的角度入手,将他们的佛心禅语精编成12堂佛学课,试图以最简洁浅白、优美凝练的文字表达甚深微妙的佛法禅机,以帮助读者顿悟烦扰本源,汲取心灵力量,化解人生悲苦烦忧。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本书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本书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本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王弼的《周易注》扫象阐理,既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也是易学史上的名著。它跳出汉代以象数解易的窠臼,开辟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周易略例》则概述其解易方法,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思想与理念。本书对王弼的上述易学著作进行详细校释,并附有韩康伯对《系辞传》以下各传的注解,是研究易学的参考书。
本书首次发现了隐含在五千余字《道德经》中的一条逻辑极其严密的线索,提供了一条依照这条逻辑线索画出的路线图。沿着这个路线图来解读和品味,就可以环环相扣、酣畅淋漓地领略到关于实现逆境崛起直至历变不衰的一整套建言。 读完本书你可能仍然难以置信,老子怎么会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把我们今天仍想不明白的问题看得那么透彻。 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