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本书是一部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定名为《四柱命理正源》,是因近年来出版的命理著作中虚假理论、创新理论太多,这些未经大量实践检验的、离传统经典理论相差甚远的创新理论漫延于易界,导致大量易学爱好者们感到思路混乱、无所适从,不少易友开始对传统命理理论体系产生怀疑,有的易友甚至认为,在四柱中找用神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找用神照样可以断事。还有的易友干脆放弃传统的取用神方法,直接改学盲派命理了,并认为命学精华都在盲派命理体系中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国内近些年来所出版的命理著作中,绝大多数的立论、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著作内容的普遍特点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弄懂“用神”是怎么回事,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传统经典命理学术体系中的本原思想精神表达出来。加之有些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蓄意编造,导致了整个四柱界一
现在作者把这部著作的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作者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章中。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的新材料。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作者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干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
判教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也是进一步促动佛教中国化的学术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以“五味八教”为能判之法,以佛教经典和理论为所判之教,对佛教经典中的境界论、智慧说、修行论、次位论、三法论、生佛关系论一一进行判释,以“发迹显本”高推《法华》,以“本迹不二”等观众经。天台智者大师以判教的方式构建了天台宗的教理体系,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男性气概》被称为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 性别中立社会 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
本书研究内容为传教史与东西文化交流史。全书由12篇文章及其附录资料组成,大都涉及以前不太为人关注的“边缘问题”。例如沙勿略与中国的关系、会士的商业活动、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会内部的通信制度以及远东地区的主教任命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和范畴亦颇为宽泛,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者试图从远东、甚至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解读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如果将以往对入华会士的研究称为正史的话,那么本书的论述更像是前史、外传或新编。
基督教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本书所叙述的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基督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在时间上,本书内容起自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迄于20世纪中期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时间跨度近二千年,内容涵盖基督教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力求通过线条尽量简明的叙述,使初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概貌。
本书是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计划的《西方正义理论译丛》中的一本。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本书作者围绕沃尔泽的《正义诸领域》一书,回顾了该书的主题,对该书进行了精彩的批评,充分探讨了正义和平等问题。 本书一本对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精彩论文集。11位论文作者评价了沃尔泽在《正义诸领域》一书中提出的复合平等观和民主公民身份理念。他们的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yi,依据善物的社会意义分配善物不必然导致平等的结果;第二,沃尔泽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其某些主张与经验相悖;第三,因要求诸领域内的原则互不干扰,沃尔泽的方法会阻碍某些领域往进步的方向变化。在批判沃尔泽的同时,作者们也探讨了自己关心的正义和平等问题。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预言有着广为流传的领域。帝王信奉预言,因为预言为他们的登基提供了无可辨驳的理论依据,使得他们心字理得地做起了“真命天子”。平民百姓相信预言,天灾人祸的动乱年代,预言给他们带来了改朝换代的希望。文人学士鼓吹预言,有些是为了迎奉主子的阿谀之徒,有些是为了获取功名的钻营之士。言之凿凿者有之,含含混混者有之,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到处盛行预言,这些观念也就深深地印入民众的头脑之中。即使是当权者禁止预言传播时,民间也会私下流行,屡禁不绝。 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
《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以《二人四行论》和《破相论》为重点。《二人四行论》似为达摩真正思想所在。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即禅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教义。《破相论》亦称《观心论》,内容说观心之法;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悟性论》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从而强调寂灭即菩提。《血脉论》则强调三界兴起同归,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旨趣。
《禅林宝训》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禅师之遗语教训,几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此书古来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僧伽之入门书;现今被誉为佛家之管理学,处世哲学之要典,世人亦可从中得到启迪。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体心理学及诸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令其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 这是对死亡最近距离的观察,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死亡的阴霾与恐惧,而是悟透生死后的清朗达观。了解死亡,我们能更加全然、自在地活着;陪伴生命,让我们找回生活最初的幸福。
奇门遁学,古称“帝王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色彩的易学数术之一。本书由思维科学入手,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学术结合,雅俗共赏的易学研究新著。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容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议题。其论述置身于全球话语的视野,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评价乃至批判西方理论的建树与不足,厘清其深层局限,去芜存菁,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借鉴运用西方成果、批判审视西方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