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本书是一部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定名为《四柱命理正源》,是因近年来出版的命理著作中虚假理论、创新理论太多,这些未经大量实践检验的、离传统经典理论相差甚远的创新理论漫延于易界,导致大量易学爱好者们感到思路混乱、无所适从,不少易友开始对传统命理理论体系产生怀疑,有的易友甚至认为,在四柱中找用神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找用神照样可以断事。还有的易友干脆放弃传统的取用神方法,直接改学盲派命理了,并认为命学精华都在盲派命理体系中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国内近些年来所出版的命理著作中,绝大多数的立论、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著作内容的普遍特点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弄懂“用神”是怎么回事,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传统经典命理学术体系中的本原思想精神表达出来。加之有些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蓄意编造,导致了整个四柱界一
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自出版以来,在世界各地已被翻译成21种文字,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本书是一本以丰富的内涵、感人的故事、精湛的意蕴取胜的心灵福音典籍,是作者丰盛的生命体验和虔敬的诵经领悟,传达了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智慧,给人带来美好启示和心灵慰藉,让生活在荒漠中的现代人品尝到甘泉的甜美与清凉。其长久不衰的魅力与不同凡响的赞誉,捕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书中的每一段落故事和点滴感悟,都曾帮助无数的人从困顿和逆境中振奋精神,重新创造美好的人生。使其成为世界的不朽名著。其中话语犹如橄榄榨出的油,葡萄酿出的酒,精炼而醇美,每日用它来灵修,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将使您在苦难中得安慰,磨练中体会神的心意,更可帮助您得着向前奔跑的能力。
本书系迈尔教授两本著作的合刊——《施米特的学说》出版于1998年,是迈尔迄今发表的论著中篇幅的;《施特劳斯的论题》今年刚刚出版,原题为Das theologisch-politische Problem,经作者同意改为现题。后一本书篇幅太小,中译本不便单行,征得作者同意将两书合刊。 迈尔的《隐秘的对话》中译本亦是多篇论述的合刊——作者喜欢篇幅短论著,主题都围绕旆米特与施特劳斯;本书不妨看作《隐秘的对话》续篇,虽为两书合刊,主要同样是施米特与施特劳斯问题——实质性表达就是“神学-政治问题”。 迈尔教授提议将两书合刊的这个中译本命名为“神学-政治问题”,就汉语学的语境来说,不如叫“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权且算作Das theologisch-politische Problem的意译。 施特劳斯 的讲演稿《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关系》是我建议作者收进本书作为附录的,特此说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愿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图解阿弥陀佛经》是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净土宗经 本书重要篇章 ⊙ 持名念佛:
在将近50年的岁月里,里斯讲座在现代英国文化生活中一直享有独特的地位。讲座按照惯例在深秋和初冬时节举办,它们是向英国广播公司的创始负责人约翰·里斯表示敬意。里斯傲慢、专横、具有报复心,是一个的管理者和让人畏惧的人物,他既极大地挫伤过下属以及主管们的情感,又非常成功地创立了英国最令人赞赏和最持久的机构之一。里斯坚持认为,英国广播公司应让它的听众享受到的演讲者对最广泛的主题所做的论述。里斯讲座忠实地贯彻执行了上述主张,其挑选演讲者的标准始终是,他们兴趣广泛,精通自己讲述的论题,以及能够不费力气地使困难的论题对广大听众变得易于理解。因此,从1948年起,英国公众得以受到人类学家和动物学家、天文学家和外交家、艺术史家和经济学家、神学家和企业巨头们的启迪。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本书中,他高度评价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用禅宗行门的丰富经验,对其中短短二十页所载负的义理做了广泛深入的阐发,语言明白晓畅,议论妙趣横生,为我们讲述了《德林老和尚讲金刚经》这本专业研究者和普通民众都可阅读的大书。
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它自产生之初起就备受争议,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直至今日。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王学的产生本是为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却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颇有鲁迅先生所言“帮闲不得”的痛苦。王学在近现代的际遇就更为奇特了,既有谭嗣同、郭沫若等人在王学发掘出强调个人主体意志、蔑视权威、冲决网罗的革命精神,又有蒋介石利用阳明心学为其独裁统治张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王学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如“文革”中讲“狠斗私心一闪念”就是王学中争论不休的修养工夫问题在现代的翻版。对于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论著体式与汉语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逻辑哲学论》的专著。
本书的书名——《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似乎已经为我们提示了本书的论题位置: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差异,就是信仰与政治哲学的差异——换言之,沃格林一生中的主要著述看起来是在搞政治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哲学表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通信,第二部分由两人的各两篇论文构成,第三部分是两人在美国的后学们对两人分歧的思考。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的编排是这样的:沃格林的两篇文章被编排在施特劳斯两篇文章的中间,好像处于受到夹击的位置。仅从文章标题来看,施特劳斯的两篇文章就像是对沃格林的两个论题的尖锐挑战——或者说,开始是提醒……然后是批判。
印顺(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印顺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