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化复兴;民族拯救党、繁荣党参与主导国家政权,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实践构成政治伊斯兰复兴。土耳其伊斯兰复兴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官方与民间、精英与民众的权力博弈,促进民主化进步。土耳其的个案说明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是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远因,现代化探索过程构成现实动因,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权力角逐是其核心特征,现代经济模式变革是其经济保障,中东剧变的现实处境使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追踪与溯源: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云贵有关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的专题论文集,集中探讨了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伊斯兰教法等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论证严谨,评价公允,代表了中国学者的立场与观点。
哈尔巴特·施奈德巴哈在研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对于黑格尔之后德国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总结和反思,其中包括对青年黑格尔派、尼采哲学等的分析讨论,梳理了历史主义在德国思想界的流变。
中国宗教艺术 系列图文并茂,以大量精美图片,反映中国五大宗教艺术的起源、风格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内容,向中外读者介绍中国宗教各方面的知识,使其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穆斯林分布在全国各地,生活环境丰富多样。他们在坚持伊斯兰原有风貌的同时,又融入了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国伊斯兰艺术传统,既体现了伊斯兰的精神,也凝聚了中华艺术文化骨风。中国伊斯兰艺术是伊斯兰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书从中国清真寺建筑及装饰艺术,道堂、拱北、麻扎与王陵,书法、经书与瓷器以及仪式等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伊斯兰教艺术的发展情况。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hinese Muslims have developed their unique
《周易》是群经之首,也是最难读懂的古书之一。《周易的自然哲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依据新出土文本,对传世的《周易》正文加以全新的整理和疏解,破解了许多疑点,并用简要的语言贯通大义、白话译注。在此基础上,《周易》经传中蕴含的阴阳对立、五行循环的自然哲学,书中也有独到的阐述。 《周易》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论语》、《老子》、《孙子》之后,详细解读的第四部最重要的传世典籍。以上四部书,合称为“我们的经典”。
本书是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之一,是释迦牟尼所居国(五印度)的地方志,全书共分为八篇。《遗迹篇》是《大唐西域记》的节本,本书是历代中印交通和佛教在中国流传状况的重要史料。
为哲学专业的学生编写一本系统而实用的哲学论文写作指导书,很有必要,也很有难度。在本书的策划写作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方法,这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我们努力的照针对位、指导性、实用性的原则,来规划体例和内容,力图把知识的系统性同方法的实用性结合起来,以使之既不失应有的实际指导作用,又具有的理论学深度,或者说能够讲清一些原理,能使读者从中受到一点启发,这便是我们追求的写作目标。本书是我们通力合作的结果,它吸收了写作学界及哲学学科的一些科研成果,反映了哲学界一些学者在哲学研究和哲学论文写作上的一些有益的经验认识,也融入了我们在教学教研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引用参考的主要资料,除注释以外,还见于参考文献,并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黄宗羲年谱,原名黄梨洲先生年谱,清黄炳垕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不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门人私谥文孝。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史学家、思想家,清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其父黄尊素,明天启间官御史,东林党人,为魏忠贤所害。崇祯元年(一六二八),黄宗羲入都讼冤,锥刺魏阉遗党许愿纯等,羲声大振,时年十九。清军南下,同其弟黄宗炎于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募兵抗清,官明鲁王左副都御史,明亡后,他避居乡间,潜心研究历史,眼力讲学,勤奋著述,凡三十余年,创立了清代史学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浙东学派。清初纂修明史,曾向他求教。毕生著作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内容广博。其中,影响的著作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行朝录及文集南雷文定等。其所
本书旨在通过对具体历史人物的个案研究,以揭示日本近代儒学即明治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日本儒学的存在形态、思想特征及其与同时代思想史关系的某些侧面。除序论之外,共分五章。至三章主要从儒学与思想史的关系立论,第四、五两章则着眼于儒学本身的形态与特征。日本近代儒学是日本儒学史上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是在新的历史时代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其参照西方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再解释所作的种种努力,不仅丰富了这一时代思想史和儒学史的内容,而且不管是从静态的观点将它视为思想史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存在,还是从动态的观点视之为涌动在各种思潮深处的潜流,都是思想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