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很可能会激起人们不同的兴趣。对二十来岁的学生来说,死与垂死可能会使他们深感好奇,也有点不寒而栗。孩子正当少年,母亲就希望对自己以及家庭未来将要产生的危机作充分准备。本书适用于上多类人的不同兴趣和用途。书中各章都有一个介绍性的概述。文章既包括基于与现实情况相关的讨论死与垂死的经验片断,也包括发展认识技术的理论陈述以及干预死亡的指导性分析。本书各章的安排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了解,从而由初步的定义进展到主动的选择。
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有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自它诞生起,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便深入其各个层面,禅宗本身亦成为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派别。然而由于文化的断层,很多现代读者对禅并不了解,对其不离当下、不离自心的可实践性亦缺乏体认和受用。
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儒、佛、道等家,传统上称为三教(“教”的涵义与现代所云宗教不同)。三教的来源各别,自有其演变脉络,在历史上还曾相为水火,但都是我国先民智慧之所凝聚,彼此融会影响,研究学术史者实难截然分划。此书兼取三教原典,备极精粹,然后加以品鉴,使读者有所遵循,渐入堂奥,确是值得的好书。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书》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俭化”。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 《化书》以“
《美学论稿》共有三篇:篇为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早期著作《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地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因此,将它放在马恩后期美学著作之前,作为独立成篇加以介绍。第二篇为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著探究,侧重于对原著的基本理论的探究。第三篇为西方美学名著评析。因为马恩美学,不但与西文美学有不解之缘,而且还对它进行过批判地改造和发展,所以专立一篇加以评析。 篇共有八章,它们都是《手稿》中最基本的美学问题。第二篇共有十一章,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篇共有九章,是以西方美学史为线索,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并立专章进行评析。
本书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论述:,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它特别的目的并带来特殊的问题;第二,与此相连,产生了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三,立场观点的分歧往往以没有表露出来的假定前提为基础。本书作者对人类繁殖技术的革命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并对迄今为止所进行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日益受到威胁的“人的本质”。
黄山书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系统地推出一套有关佛教文化的通俗读物,辑有《图说观音菩萨》、《图说弥勒菩萨》、《图说地藏菩萨》三种,第二辑有《图说文殊菩萨》、《图说普贤菩萨》、《图说药王菩萨》三种,第三辑是《图说佛教故事》上、下二册。作者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精心筛选,撮取精结,力求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佛学如大海,漫无边际,作者却能不惮艰巨,探骊得珠,成就宏愿,圆满功德,深可赞仰! 弘扬佛法,发明心要,未必要寻章摘句,拘泥形式。罗君伟国等另辟蹊径,以浅显通俗语言,颂扬佛教真谛,叙述菩萨故事,警策世人,转迷为觉,明心见性,可谓善巧方便。张君德宝等更体悟妙理,以轻松飘逸之笔触,展示庄严美妙之德相,量身裁衣,恰到好处,由相显性,微妙难思;文以图而引人人胜,图以文而熠熠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本书先配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150余幅,与尼采美学的精彩内,与诗人学者周国平的优美译文相得益彰,赏心悦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著作,怎样才能尽快领略到经典的核心要义,减少在茫茫书海中不得要领的辛苦?“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正是为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特别编写的国学经典普及丛书。 ??? 选目“精粹”:所选典籍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著作。 ??? 选文“精粹”:所选文段均为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原文后附“扩展阅读”:参照原文选段,从其他经典著作中选摘出内容、思想与本段相关的语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选文。 ??? “点评”精到: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对文段精髓加以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素和体悟。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鲜明,本书先列“原文”,随后附“注释”,“译文”逐字逐句试解,领你进入这一古老文化宝藏地。
人生在世如何立身,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心理隐患,星云大师在《般若:心灵处方》中,以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众多例证,令人心诚悦服地解说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物质、名誉、地位,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认为人生的价值是要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人生在世要有忧患意识,要相互体谅、宽厚待人,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价值。本书为《迷悟之间》(全十二册)系列丛书之一种,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直指人心,对佛法的解说突破刻板的传统,极富创意。是难得的励志经典,也是台湾的书,丛书全球已逾二百多万册。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的可能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其神圣的职责,并认为这是他造福人类的办法。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试图把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生中完成。正如上述引文所指出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是博采众长,并通过综合而创新。他把他那个时代和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代表。正是通过这些职业的工作经历,使人们对他的哲学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展示莱布尼茨思想的广博性,并通过对其思想推理过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其在全文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深具振聋发聩之用,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培根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思想深刻、文笔优美,对后人有重大影响。本书是《经典启蒙文存》丛书的一本,它选编了培根对人生、对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美文数十种。培根的思想观点对于当代青年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本书稿思想、艺术价值较高,本书的译者又多为著名专家、学者。因则本书内容经典、选编精当、译文流畅,确为青年思想修养的一本好书。 弗兰西斯·培根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不仅以涉及面广、思想深刻而著称,同时又以文笔优美生动而见长,是一篇篇耐人寻味、富有启迪的哲理美文。本书选编的主要是培根就人生、社会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哲理美文,文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庄子》,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庄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汪洋,涵盖了天道无为、万物齐一、世间和出世间等重要思想法则和修身养性之道,是传统文化中最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部《庄子》三十三篇有所抉择,精选、精注、精译,重要篇章予以阐释说明。期望广大读者对庄子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品读之后有所获、有所得。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商品,也不是个人成就,而是满有恩慈的生命所结的果子。
本书是“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该丛书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收录了冯友兰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包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等。全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