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化复兴;民族拯救党、繁荣党参与主导国家政权,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实践构成政治伊斯兰复兴。土耳其伊斯兰复兴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官方与民间、精英与民众的权力博弈,促进民主化进步。土耳其的个案说明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是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远因,现代化探索过程构成现实动因,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权力角逐是其核心特征,现代经济模式变革是其经济保障,中东剧变的现实处境使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本书是一部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本着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文化比较学的观点,在系统阐述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本书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该书也一版再版。为此,中国主教闭专门邀请方先生讲述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以此作为中国化的借鉴。
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江苏武进人。王鸣盛称其“好学深思、多闻博物之君子”,钱人麟称其“汲古好学”。《庄子独见》三十三卷,《清史稿》有著录。兹据三多斋刊本整理,点校出版。
本书系迈尔教授两本著作的合刊——《施米特的学说》出版于1998年,是迈尔迄今发表的论著中篇幅的;《施特劳斯的论题》今年刚刚出版,原题为Das theologisch-politische Problem,经作者同意改为现题。后一本书篇幅太小,中译本不便单行,征得作者同意将两书合刊。 迈尔的《隐秘的对话》中译本亦是多篇论述的合刊——作者喜欢篇幅短论著,主题都围绕旆米特与施特劳斯;本书不妨看作《隐秘的对话》续篇,虽为两书合刊,主要同样是施米特与施特劳斯问题——实质性表达就是“神学-政治问题”。 迈尔教授提议将两书合刊的这个中译本命名为“神学-政治问题”,就汉语学的语境来说,不如叫“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权且算作Das theologisch-politische Problem的意译。 施特劳斯 的讲演稿《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关系》是我建议作者收进本书作为附录的,特此说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它自产生之初起就备受争议,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直至今日。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王学的产生本是为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却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颇有鲁迅先生所言“帮闲不得”的痛苦。王学在近现代的际遇就更为奇特了,既有谭嗣同、郭沫若等人在王学发掘出强调个人主体意志、蔑视权威、冲决网罗的革命精神,又有蒋介石利用阳明心学为其独裁统治张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王学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如“文革”中讲“狠斗私心一闪念”就是王学中争论不休的修养工夫问题在现代的翻版。对于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佛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之口实,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传至菩提达摩,乃为西天二十八祖。南朝梁普通(520-527)年间,菩提达摩乘桴南来东土,北上嵩山少林壁观九年,倡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付法偈曰:“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嗣是六代传衣,五宗竞出,乃为禅宗法嗣“四七二三”诸祖师。由唐历宋,其化大焉。但佛教史上的禅宗,虽说在思想传承上与达摩禅学有密切关系,在法统上也有“血缘”之情,然而禅宗的基本思想构架则成于六祖慧能。达摩禅没有“顿悟”法门,尽管也没有否定打坐参禅的要求,但本质上依然是印度禅的翻版。慧能禅宗是以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
本书是一本以法哲学范畴为对象的学术论著。作者在书中以科学阐释法哲学范畴、推动法学理论体系建构、更新社会法律和法治观念为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语义分析、历史考察、价值分析、阶级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范畴和法学范畴进行了全方位的哲学分析,对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中心范畴、基石范畴作了层层深入的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及其转换。本书修订版总结了版以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同化了外学术界关于法哲学范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本书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本书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