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认为,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永续发展,必须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以低碳、环保为背景,合理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秀美城市,生态城市,为此,必须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其中产业转型是城市功能转变和城市地位升级的重要步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问题。产业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矿冶生态化利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体制机制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由聂亚珍、杨成刚编著。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设计》论述乡村振兴设计缘起、地域文化探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立足社区的本地设计、开放互联的协同创新等内容,并对乡村振兴设计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于城市,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关于城市病,我们也已经见怪不怪——城市带给我们的有舒适、有惊喜、有困惑,也有灰色的记忆,更有黑色的不堪岁月。 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片《城市之光》1931年2月在美首映。剧中流浪汉爱上了双目失明的卖花姑娘,为了医好她的眼睛,流浪汉参加拳击比赛、在夜总会当打手拼命赚钱,而最终治好眼睛的卖花女通过触摸知道了流浪汉的真实面目。 或许有多少座城市,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但是城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向来毁誉参半,从城市诞生那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