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是一部村落民族志,以南村这个普通的珠江三角洲村庄为研 究对象,借鉴格尔茨的“更有活力 的功能主义方法”,通过观察和分 析南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变迁探讨了地方社会在全球化与地方化 的同构过程中主动与被动的实践。 一方面,村庄的历史,人群的经验 是镶嵌在国家的或是国际的局势变 动的框架之内而被牵动着的,另一方面,地方社会的变化根植于地方 性的文化脉络和机制,它们稍加转 化以应对与适应来自外界的冲击。 地方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活力与创造 力,也正是我们在全球时代促进本 土文化自觉构建和谐的新的地方社会的基础与动力。 《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由邹琼编著。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30年。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本书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由外专家共同研究撰写。全书分主报告和六个专题、14篇专题报告,分别为:未来中国人口健康展望;构建促进健康的社会服务体系;医疗筹资体系的可持续性;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医药系统中的创新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研究,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建议。
基于普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培养生态文明自觉意识、增强生态文明行为的目的,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制度保障等进行介绍,并对相关的生态经济建设、人口与社会建设等进行介绍。该读本作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生态文明的重要辅助材料,对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生态文明自觉意识、增强生态文明行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过去十年来,现代社会中复杂的连通性向公众展现出与日俱增的魅力。这种连通性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包括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全球通信的便捷,以及新闻与信息(及传染病与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与强度传播的能力。这些现象涉及网络、动机和人们的聚合行为。网络将人们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得每个人的决定可能对他人产生微妙的后果。 《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是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也适合希望进入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读者。它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考察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在网络的作用下正在浮现与发展起来的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相互联系的若干基本
淮海中路街区几乎可以称为上海海派文化集中地,这里既是公共租界的核心地带,又是老城厢的发源地,无数文人墨客、学林俊彦曾居住于此。本书立意于探索和梳理该街区的历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该街区人文和历史建筑的价值。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30年。
网络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交往在中国不仅越来越普及,而且已成为当代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本书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结合网络调查的手资料,分析当代中国人在网络交往中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和基本模式,并由此透视当代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书将网络作为一面镜子,从网恋现象的热议透视中国人情感需求的变迁;从网络社会化的结果透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变迁;从网络交友的多样化透视中国人行为模式的变迁;从网络聊天的盛行透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刘文明博士主编的这套《女性·社会·文明系列》丛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出发,同时通过社会性别视角,对不同社会文化中的女性生活进行了考察。而且,在探讨当代中国女性犯罪与女性受害问题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材料,结合个案分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并且对有关部门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指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社会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繁荣,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理性。当今的中国,具有二元社会、甚至三元社会的典型特征,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工业社会,一只脚还停留在农业的社会,一只手正在叩响信息社会的大门。 中国在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廉价输出制成品,被发达国家视为“倾销”;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石派大肆宣传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恶化。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认清中国的国情,是化解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步。本书试图对当代中国社会人口,家庭、阶层、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生活等方面变迁的轨迹进行比
本书介绍了当今世界上一些社区发展与管理成熟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英国及欧盟等在社区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内容涉及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电子商业社区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国社区管理实际工作极具指导价值。 本书适合社区管理人员、社会工作研究者及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2008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惊了中国。一个偏远的乡村社区刹那间经历了生死劫难,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重建。平静的乡村生活在剧烈的冲击之下将会发生什么?高投入大力度的重建是否能够帮助社区回归原有状态?本书探讨地震及随后的恢复重建两大事件对于社区生活的影响,并从个体心理、家庭生活、家族邻里、人口流动、社区组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研究发现:灾难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价值观、生命观与财富观等都发生了改变。灾难的影响还逐步扩展到以家庭为核心的多项关系中,夫妻关系、离婚率及再婚率等都有明显的变化。同时,灾难还进一步改变了社区人口结构,也带来了新的生育技术及生育观念。重建更成为新一轮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进程的契机,在改变人口空间分布的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阶层变化。
本书共分三篇,介绍了战略机遇期妇女发展理论探索;妇联组织体系及工作方式创新;妇女工作领域拓展。 20世纪的头20年,被称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经济学家、战略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反复研讨着。其实,对中国的妇女而言,何尝不是一个重要机遇期呢。综观全球,全球化、社会转型,每一个变化都将对社会产生震荡,使利益格局发生新的调整,从而对原来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群体形成更大的冲击、更严峻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提供多种机遇的时期,只是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伴随着风险和危机。妇女工作者如何抓住机遇开展妇女工作,以赢得妇女群体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是时代提出的一个新鲜且重要课题。抓住这一课题,就是抓住妇女发展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抓住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目,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发展的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究著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地、深入地论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并对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作了实地分析,提出了其路径选择和政策支持系统,对于人们了解与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历史发展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大的参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