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
本书编从结构形态的维度展开,以“内城区再开发及其空间重组”为主题。第二编从社会系统维度展开,以“社会构成变动及其空间转换”为主题。第三编从生态环境的维度展开,以“城市环境变迁及其空间优化”为主题。第四编从公共治理的维度展开,以“大都市治理及其空间演变”为主题。第五编是比较研究。
本书是关于锡箔及其生产、流通、消费的历史。 锡箔是将锡片打制成箔,裱褙于纸上而制成,因其色白肖银,人们常将其折叠成元宝形状,用于象征银锭这一特定的货币形态。由于原料与工艺的特殊性,制作锡箔在历史上成为中国部分地区的特色产业,并且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反迷信运动中被推到历史前台。本书通过探索物质文化史的路径,以锡箔切入江浙地区礼俗消费,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研。
本书搜集和整理了有关拉美华人社会的中外文资料,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1847—1970年拉美华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其中关于拉美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拉美华人既具有中国农民的乡土意识,又兼有少数种族的弱势群体心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在移民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等五个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历史转变。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拉美华人社会百余年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利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和个人访问记录,审视了美国大城市内城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衰落,而失业问题正是衰落的核心所在,全球化使得蓝领的工作机会消失殆尽,除此之外,单亲家庭、毒品与暴力犯罪也困扰着内城区。作者认为失业危机将影响到所有美国人,他也坚信自己的解决方案能让整个美国社会受益。
在时代大变革下,中国的乡村和乡土正发生难以预知的变化。土地流失、人口流失、乡愁失落等问题层出不穷。唯有重新发现,方能洞察本质,进而启示未来。《重识乡土中国》是方塘智库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进行的基于乡村变革的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的产品成果,致力于在全球化、互联网、城市化、技术革新、资本入场等多重时代背景下,多维度、宽视野、系统性求解中国乡村变革的未来。
近年来,科学实践与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和其他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书从科学实践哲学和人类学两个视角研究了科学实践与地方性知识的各种理论与实践运用问题,比较了科学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关于地方性知识的不同理论,特别结合外国与我国本土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当我们将奥运会理解成为一种制度规范,以此来考察中国(北京)的国际化发展时,就必须讨论如下三个问题:(1)这个制度规范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2)奥运会的制度规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3)奥运会的制度规范对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影响。因此,在本书的第2章中,我们将回答前面两个问题,着重介绍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制度的历史演进,讨论奥运会的规范形成和变化,总结奥运会的制度内涵;从第3章到第8章我们试图回答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奥运会制度规范与中国,特别是北京国际化的关系,主要讨论奥运会的制度规范在各个领域,包括媒体运行、环保、商业文化、志愿者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主办城市(甚至整个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有意义的场所是抗衡全球化和到处千城一面的重要力量,也是探索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学者蒂莫西·比特雷教授在书中展示了他深入广泛的研究和遍行北美、欧洲各地的经历,对现在的场所和建筑进行了非常现实的审视,回顾当前的各种挑战,探究了削弱场所情感的趋势和因素,描绘了很多强化场所的建设性观点和令人信服的设想。王骏等编著的《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同时开拓了广阔的新视野,探索了可持续性社区建设,向读者们介绍了很多创意项目和活动。所以,对任何想抵制同质化发展、想把生活的环境和社区打造得更有特色的人而言,《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就是令人信服的信息和思想的源泉。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许多史料记载的清军入关后的两大暴行,而产生这些暴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个历史之谜。《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作者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邓尔麟运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外研究资料,从理性、客观的角度,以明末嘉定侯氏、黄氏家族的儒士为中心,全面解读明末清初文人儒士在清军人关后作出抵抗抉择的深层次原因,即他们的生平,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他们的科考和任官经历、思想和交际、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原因,为我们揭示了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另一个真相。
本书编从结构形态的维度展开,以“内城区再开发及其空间重组”为主题。第二编从社会系统维度展开,以“社会构成变动及其空间转换”为主题。第三编从生态环境的维度展开,以“城市环境变迁及其空间优化”为主题。第四编从公共治理的维度展开,以“大都市治理及其空间演变”为主题。第五编是比较研究。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分析报告,总体分析了现在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整体情况,对他们为何选择创业、如何创业、创业类型以及所遇到的困难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二是新农人话农村,主要是对大学生对现在农村现状的一些看法的总结;三是典型案例汇编,主要收录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经历短文,37位大学生村官从自身经历出发,生动细致地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本书介绍新型城镇化阶段我国乡城人口迁移流动的重大转变、发展趋势及政策路径。研究以“异地城镇化(农民工)”及“就近城镇化(农转居转型社区的涉农居民)”双重视角,基于纵向及横向数据资源(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课题项目研究全国城市及昆明市转型社区调查数据),阐释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及阶层分化现状、特征及问题,提出城乡差异化融入的应对策略,并对转型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家庭发展进行评估,提出开展社区实务服务介入的模式和思路。经验数据、政策分析与实务研究结合,为决策管理部门把握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流动及社区转型的发展动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