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初版以来,本书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默顿在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 参考群体 、 自证预言 、 中层理论 、 越轨的失范理论 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聚焦社区发展新模式,通过对中国式未来社区在公共服务与治理、经济活动、空间与功能布局、数字化与场景、评估等五大方面的系统性阐述,结合浙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15个未来(智慧)社区典型案例的实际调研,提出了创建中国未来社区的方法论 内容模块为先、空间功能承载、数字化架构支撑 。全书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对新时代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叙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说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一历史现象,试图为人们提供一幅 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书的 部写18世纪留传下来的人民传统,第二部分是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人集团的亲身经历,第三部分讲述了19世纪初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史。书中引用了大量 手资料,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汤普森不愿站在后人的高度上来指责前人的“幼稚”,坚持依照笔下人物的立场去理解他们那个时代,强调阶级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被形成时又主观地形成自己。
生态文明是良好自然生态、健康精神生态、合理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只有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是最高价值主体的新认知,以尊重自然之 道 融合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 器 ,方能促进生态文明由局部到整体、由和谐到和解的逐步生成。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须立足 两个重大 的政治高度,以 四个全面 为战略支撑,以绿色发展为科学路径,坚持与发展生态生产力。如果生态消费缺席,生态文明将难以实现,而按照 三全 要求、对标 四力 要素推进生态消费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生动 力。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保障与改善生态民生为价值目标。只有将美好生活、美丽中国、清洁美丽的世界三者相融,才能让全体人民实现从安生 乐生 自由全面发展的跃升。本书以"新时代"为历史方位,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建构"与"现实践履"为主线展开研究。
本书是边燕杰老师2009年提出 关系社会学 以来,就关系问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个汇总,目的是给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提供一份阅读材料,也为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性专题读本。 本书共18章,其中理论篇8章、实证篇10章。 章 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 第二章 论中国主体话语的关系社会学 ,是作者对关系社会学十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集中阐述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并着意说明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坚持中国主体话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研究方向。 第三章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从中西比较视角讨论中国的关系性质、关系网络特征、关系导向的社会资本的理论涵义和行为后果,提出了 关系社会资本 的新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而总结了中国关系网络的三大特征,即:纽带亲情化、功能复用性、
基层管理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从县政之运作、胥役之污名化、乡官之嬗变、基层治理之非官方参与、户籍之编造与管理、法律纠纷之解决、普通民众之教化七个方面,对秦汉以来的基层管理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法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基层自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书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以县级政权为主导,以乡级政权为辅助,建立了大体上以百户(称里或甲)为单元的分区控制体系,并在宗族、士绅、豪富等非官方力量的支持下,对基层赋税、治安、户籍、诉讼、教化等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皇权的触角藉此从县级政权向下延伸,进入千家万户。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亚当 斯密强调,个人的经济选择和行为依赖于他对良好自我评价(取决于价值观)的渴望。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本书将职业期望纳入社会流动的分析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职业期望特征,并尝试探索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的潜在深远影响。本书为理解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本书还提供了有关职业期望的社会系统分析和经验解读,方便读者感知和理解职业期望在社会研究领域的丰富内涵。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优势》一文是被引率非常高的社会学名篇,但大多数学者只是以线性思维,对其加以证实或证伪,而未分析该文内在的逻辑分析困境,本书即针对这一问题写作。具体而言,本书围绕该文的核心思想展开分析,重点考察其核心命题(弱关系优势)中被遮蔽的问题,从关系传递的前提、关系与凝聚的外在联系、事物本身的散与聚、关系的超验意义等方面分析了命题得以成立的条件集合,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启发。
《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等质性方法来深描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上海家庭的多元和流动背后的逻辑,展示个体、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个体家庭(iFamily)的概念,强调以个体为中心但受制于社会条件而代际关系紧密的家庭模式。作者认为今天中国的家庭变迁并不在于从主干到核心这样一种转变,而是在于年轻一代逐渐脱离了家庭主义,每个个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界定家庭,在自己的利益上选择和决定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传统和社会变迁以交织的方式影响着家庭结构和内部关系;而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自主决定的,它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与相关家人的互动、协商、妥协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