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发展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全世界面临这类问题的人群中,女性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任何一种好的国际发展理论都必须回应这个群体的发展诉求。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将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女性问题与人类发展问题关联起来,首次系统阐述了她的能力进路。书中包含不少经验性和叙事性内容,充分展现作者以哲学论证回应人类经验复杂性的理论抱负,所有希望了解哲学论证对国际发展政策之可能贡献的人士都将从中寻得阅读的乐趣。
本书从法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初级关系圈中的人际冲突,即发生在家庭成员、亲戚、邻里等亲密关系/熟人之间,涉及身体伤害的事件。这些事件常常与纠纷、争吵、委屈、不公等勾连在一起。本书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议题:一、村落社会初级关系圈中那些与纠纷、争吵勾连在一起的现象具有何种社会文化意涵;二、此类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作者扎根于具体的地方社会,考察这种纠纷产生的社会场域和文化脉络,并将其置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恩怨爱恨、初级关系中的仁义礼信以及村落政治的利益纷争下进行考察。
本书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的意义出发,进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相关分析。然后就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以及是否有效的问题,从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
本书是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批示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意见编纂;是一本全面介绍山东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简明、题库式
对环北冰洋地区8国进行的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系统展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增长、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各种严峻挑战,描绘了人类几乎无法抗拒的未来! 在翔实数据的基础上,论证严谨缜密,写作手法巧妙,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新出现的气候和经济趋势,将催生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北方”。 清晰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栖息地,究竟是如何被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变化所改变的。
本书通过翻译理论选读与解读、翻译案例分析来探讨翻译理论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期为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翻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一种系统掌握翻译理论及其运用的学习资料。本书致力于探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之道,在系统介绍本体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展示各种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对于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师和翻译学习者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历史记忆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7 日至19曰在上海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档案馆协办。 来自3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9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近70篇论文,在经过12场精彩研讨后圆满闭幕。 与会论文围绕“历史记忆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主题,涉及了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史的诸多方向和层面,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尤其是多学科的介入,对当今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丰富的补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进步。限于篇幅,本文只能以与会者关注较多的问题为中心,对相关论文稍加归纳。其不当之处.敬请有识者批评指正。
《成长的心智》精选了阳志平老师过去十年发表在各大媒体的思想随笔,其中包含了许多备受赞誉的名篇佳作。书中,阳老师以智识与美感兼具的文风,引领我们从工作、教育、心灵和创作四个领域,重新审视一个至关重要的命
一些经典的历史风景正在冷漠中远去,然而总会有人记起。走在漫漫的路上,我们随同作者,回望。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关——潼关。那里,曾是古战场,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回望在岁月风雨中渐渐湮灭的文化古镇。回望曾经的长安街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奉节——已经沉入长江底的历史文化名城。回望朔风中的阳关和夕阳下的唐代玉门关。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变得颓败、萧条。再走进干涸了的居延海……无数山川的变迁,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国工业化所走过的曲折艰难的历程,我们民族所付的沉重的代价,作者一一思考和分析。——这洪钟大吕般的呼喊,深刻的人文情怀,难道不令人警醒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