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是伦理、知识与技术三者的结合。其中,伦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与灵魄。本书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放在社会工作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详细梳理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在比较分析各国及地区的伦理守则后,结合本土案例,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议题、伦理困境、伦理不当行为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塑了我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作者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结合观察与发现,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和解答。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第一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由中国人民大学魏娜教授主编的《志愿服务概论》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志愿服务实务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从志愿服务的概念、理论基础、功能与价值、文化与伦理、事业发展与管理体
本书主要研究资源富集地区产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福利的动态影响,通过对资源富集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机理的分析和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背景下居民福利内涵的解析,揭示二者关系动态演化的具体渠道和经济机制。本书通过构建资源地产业开发与居民福利关系的理论框架,以长庆油田开发对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主题,集中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财政收入、居民收益四个方面,采用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长庆油田开发是否造成了庆阳市的“资源诅咒”现象;长庆油田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生态补偿措施;国家资源税制度改革与庆阳当地的收益机制之间的关系;石油矿权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等问题,以期为21世纪长庆油田开发与庆阳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丰富资源经济学与福
......
......
本书近距离介绍了促进社会变革的多种对话方式和过程,包含深入介绍的10种对话方法,以及简要介绍的15种。这些方法既有原理作为支撑,也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研究案例,包括深度民主、欣赏性探究、开放空间技术、前景规划、世界咖啡馆、和平学校,等等。本书为对话实践工作提供了基础,清楚区分了对话和其他的会话形式,鼓励人们由传统的互动模式转变为对话。本书的几位作者作为一个跨国对话实践团队,基于自己的实践,对在什么情况下应具体使用何种对话方法提供了指导,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专享的和不可或缺的资源。
休闲不仅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书立足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休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展望了在休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全书共七章,包括:社区、社会与社会学,休闲学概论,休闲文化与城市,休闲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治理,休闲生活与发展,休闲教育。在书行文上,注重学术与通俗、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力求该书既可以作为学术著作、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作为资料参考,也可以作为普及性读物、供社会大众作为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读本。
本书收录了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05后“贸易救济理论与实务”有奖征文活动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的论文。论文的作者包括外学生、教师、律师、经济师、地方商务(经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部分协会、商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等。本书的内容涉及对贸易救济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区域贸易问题等当前热点、敏感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当前我们碸的国际贸易形势下,这些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结合外儿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性教材,体现出较强的探索性。作者参考了大量外的文献资料,也力图在整个体系中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通用的体例构建整个儿童问题和儿童工作的框架;体现本土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儿童问题分析状况,提出问题;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儿童社会工作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实务工作,但任何事务性工作都需要理论的支撑,所以作者注意在理论层面上的建设,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尽量提供理论思考和理性基础。本书不仅在中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同时对广大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无启迪。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政府与市场两极失灵,提出引入社区机制,打破公共服务供给“二分法”,利用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道德机制配置资源,促进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从实证上论证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变迁及其缺陷,剖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践与不足。书中着重阐述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路径选择。
本书运用法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规范、法律文化、乡村秩序、现代法治四个主题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本书各章既有坚持“文化自觉”的理论探索,也有基于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试图构建一个既能秉持现代法治的核心精神又能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希冀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