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实践经验,着重以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实践探索的历程为着眼点,探寻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变迁的动力机制、演化特点及与政府治理的关系,寻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成都市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统筹领导机构、以社区发展促社区治理、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促进基层治理改革、以系统思维营造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对多元社会主体进行赋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全面描述了社会工作督导艺术。作者力求帮助读者了解督导在社会服务机构中的地位、作用、实施督导的过程以及目前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其目的是为学习如何做好督导工作奠定知识基础并做好必要的准备。该书自1976年版问世以来就广受关注,是社会工作督导领域的经典之作,成为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方案中十分重要的教科书。目前翻译的第四版是版本,反映了社会工作督导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督导不理论上的阐述,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工作案例分析与工作指南,对于从事和接受督导的员工及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督导知识来源。
交通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交通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哪些创新突破?可以给 提供怎样的“中国方案”?作者基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十年的投入,以及在无人驾驶及智能交通领域九年的探索,体系化阐述了智能交通的社会价值,综合对比了 外智能交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车路协同、智能信控、自动驾驶、MaaS、地图等技术应用。同时,作者在书中全面展望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人机共生,以及在碳达峰背景下交通、基建等产业如何转型,助力城市治理。全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展现了智能交通的发展图景。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杨照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写作经常旁征博引,在学院经典与新闻掌故之间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洋溢人文精神。并流露出文学情怀。杨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评论文字,以公共态度探讨公共议题,树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与榜样。
在差异化对立日渐显著的今天,中国道路何去何从?西方理论究竟是砒霜还是蜜糖?在根植儒家传统的土地上如何开出现代之花?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本书具体分为“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中国乡村振兴:历史回顾与前瞻愿想”等数章内容。
本书为《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第三版,作者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增强表述的准确性,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全书共十章,具体内容包括 历史:地方权威的授权来源 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 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 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 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 乡村政治观察 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 分割的管辖权 村民与国家 和 乡村制度诸问题 。本书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是一本经典而深刻的关于以基层政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专著,对未来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自建CHSSCD引文数据库、 广播电视总局年鉴数据、 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为数据基础,对1291种A刊、164种新刊及68种英刊进行了评价,评出A刊“ 期刊”5种、“ 期刊”56种、“核心期刊”519种、“扩展期刊”711种,同时评出18种新刊“核心期刊”和9种英刊“核心期刊”。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
普利策奖获奖者劳丽·加勒特,是全球知名的卫生防疫科学记者,拥有了不起的文笔,在本书中,她非常严谨地采用发生在印度的鼠疫、发生在扎伊尔的埃博拉等五个典型案例,生动讲述了全球公共卫生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内容丰满而真实。她用专业的知识,科学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幕幕抗击疫病的故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场景,希望能借此提醒人们,人类还将不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挑战,我们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该书在西方出版发行多年,被《出版人周刊》誉为卫生防疫领域像《寂静的春天》一样的巨著。
如果你问他是干什么的,他会说他是个作家。这位作家在20世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大。 各路人等,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只有这些“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而社会终究是有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本书足以证明德鲁克是最有实力的随笔写手。 德鲁克自称,从写本书开始,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正是基于此意义,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