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研究人类的历史,不仅围绕着精美的文物和宏伟的遗址,还能发掘追寻那些当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却由来已久的人类行为的古老根源,分享食物就是其中有趣的一种。在《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新知文库》中,考古学家马丁借助科技考古手段,重现了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黑猩猩共食髯猴到旧石器时代大型狩猎,从农业社会一起吃饭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聚餐,从罗马帝国的晚宴到今天的电视快餐。马丁解释了分享食物的驱动力和原因,阐释了“饭局”在人类体质演化、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辜氏最有名的英文著作,曾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氏以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笔法,论述中国文化的精神要义,对比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品质差异,在彰显中国传统的独特价值的同时,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深层弊病。新译本附录了相关论争文章,还选配了100余幅图片,与辜氏的雄文相得益彰。
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一部探究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力作;一部具有文化穿透力、令人豁然开朗的“大历史观”。大视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人性格的风土模塑。 大纵深:上下五千年中国人性格演进之踪迹。 大揭密:双重性格下的中国人生存之轨道。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呈现和深刻总结。凭此书,林语堂一举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的重要地位。本书以幽默轻快的笔调道出了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出国人灵魂深处的信仰和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现状。这是描绘中国社会世情的瑰丽画卷,更是剖析国人灵魂的史诗巨作。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有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性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不仅系统阐释了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和性文化,同时也从“性张力”这一角度关注到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现象。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与他人、家人、世界、地球、宇宙都息息相关。因为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交往,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交往,交往的一切活动——与爱人、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什么。将所有个人的交往关系拼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是我们的写照,由我们在交往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组成。如果交往时气恼妒忌、野心勃勃、顾影自怜、压抑狭隘、独占欲强,社会就会变得疯狂。如何交往会影响我们身边所有其他事物——人、动物、地球,甚至生物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世方法不同,结果亦会不同。 试着把这本书读下去吧,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何时会发生变化。
本书介绍早期人类房屋、用火及各种家具的情况;讲述“经济”的故事;讲述各种手工技艺的发明;原始贸易,特别是货币的历史;论述从原始记事和表意方法到文字的产生;介绍原始如何教育;原始的各种政治组织、早期政权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种葬俗等,值得一阅。
本书是对傅斯年关于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散文、演讲及论文的收集和整理,也是对他一生思想走向的重新挖掘和评估,他运用犀利的文笔揭露了国民性的本质,嬉笑怒骂间无不显现着一代宗师的从容与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