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如果把地球史按比例缩至 24 小时,那么人类就只存在了短短 2 分钟。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不到 1 毫秒。但就是在这微乎其微的 1 毫秒中: 塑料垃圾在太平洋聚起触目惊心的 第七大陆 ; 半数野生物种灭绝;石油只够用 50 年了; 大都市像八爪鱼一样扩张,人与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疏远、决裂,越来越孤独; 如果所有人都想过美国人那样的生活,那我们需要 7 个地球, 灭亡,很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人类的明天》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不是一本令人绝望到不愿面对的危机之书,也不是一本一味提出问题的警示之书,而是一本为焦虑和困惑提供崭新思维方式的希望之书和解答之书。正如作者本人说的那样: 传播灾难性的消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作者带领一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 其他动物,走出—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巫术→ →科学”。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 ,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 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其文笔清丽,义理明畅,
作者对人类自身存在道理的回答,就是作为本书基石的三个关键要点: 1.价值发生; 2.理性觉醒; 3.文明演进。这三个关键要点,也就是对哲学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价值发生)、我从哪里来(理性觉醒)、我到哪里去(文明演进)的正面回答。本书力图从终极背景出发,以这三个问题及其回答为主线,通过解析人类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真相,来全面展望正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未来。在写作逻辑架构上,以宇宙、生命、人类为主线,串起了作者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
董均伦、江源是“最后的采风者”,他们做了非常伟大的工作,把濒临绝迹的民间故事打捞起来,让它们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流传下去。这些故事丰富多彩,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发于人民的智慧又在人民中口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个宝库值得中国人永远珍藏。 1.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获奖作品,埋没近40年,重现光彩。 2.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中国的神仙妖怪开始进入新一代读者的视野,《聊斋汊子》是其中文学性强的故事文本。 3.全新整理101个故事,全新版画插图。传统故事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在沂蒙山一带,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聊斋汊子(全两册)》是董均伦和江源历时数十年从搜集整理的无数故事中选出的。《聊斋汊子(全两册)》近百万言,长长短短百余故事,所有这些,都是来自齐鲁大地的口
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本书采用跨学科视角, 借助文化人类学, 管理学相关领域如创新理论、文化学、知识管理、组织理论, 地理学相关领域如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以及心理学相关领域如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基于案例研究、文献分析、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试图解析驱动创新进程中的关键文化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结合经济分析与民商法理论,提供科际整合法学之途径。所收录论文从经济观点探讨民商法之基本议题,包括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债权区分、担保权法制、资产证券化、信托法律关系、资产管理法制、股票面额制度等,并从制度面与规范面提出兴革建议。此外,本书亦将法律经济分析理论,运用于各种实务交易类型,包括衍生性金融契约、商业契约分担、共同基金、表决权契约、不动产证券化、将来债权让与等,以阐明商业交易之真谛。本书将经济理论融入民商法基本议题与交易实务,故能拓展读者之宏观视野,并增进解决问题之能力。
《》上说,上帝先创造了男人。女人,不过是他身上的一条肋骨。以男性为中心的生物学家,则用人类起源于丛林并进化为以狩猎为生的肉食动物的学说,来证明女性无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对此,本书首次为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平等地位据理力争。它开一代风气之先,力图解开人类,特别是女性的演化和起源之谜;而它提供的答案,则从女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史前史做出了推测性的重构,极富革命性和破坏力。《女人的起源》初版于1972年,其鲜明的个性,活泼的文风,受到世界各地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喜爱,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行销百万册。30多年来,本书已成为进化论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
作为一种旧的劳作方式,有一千余年历史的驮盐在消失。1998年由于加碘盐的推广,驮盐正式成为历史。 本书作者是地道的藏族人,少年时有过在驮队驮盐的经历,他以优美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驮盐珍贵的记忆。书中不仅记述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找盐、采盐、驮盐的过程,还涉及一些与驮盐有关的仪式、用语及文化习俗以及驮盐牧民与农民间的盐粮交换等过程。
《穿越历史隧洞的客家人》内容简介:每个族群都是从历史穿越而来,贺州客家从明清走来,从弱势族群成长为优势族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获得长足发展。历史的穿越性使得贺州客家获得许多历史遗存,由此建立了广西的客家族群文化生态博物馆,成为贺州极力打造的文化品牌。透过活态的历史遗存,不仅能够探知客家人的内在心路历程,还可以展望未来发展路径,给予化背景下的族群文化发展提供借鉴,有效地实现从历史走向未来。
本书是研究日本东京一个普通社区微观生活的力作。作者通过人类学见微知著的观察研究,首次对当代日本都市邻里的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察,从而消除了人们对战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原有成见。 本书作为当代都市人类学的代表之作,于1990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都市与社区研究大奖。
这项研讨会的宗旨,是研究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福建人的历史、文化、贡献和成就。作者希望透过历史的长度和区域的广度,从国家、社会、族群和个人等视角,以及从政、经、文、教等层面,来了解和探讨福建人南来的事迹、垦荒的艰苦、奋发的过程,以及落叶归根和开花结果的过去。 福建人曾在这片土地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付出过血汗代价,和其他族群共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并且为这个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贡献良多。福建人作为华人族群的一分子,也为整个华人社会的团结、进步和文化传承,奉献了不少心力。 “东南亚福建学研讨会”就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以及想为自己的族群、华人社会和国家历史略尽心力的努力下完成的一项活动。它虽然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但我们知道,雪兰莪福建会馆也只是点燃福建学学术研究的火苗,希望后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