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兼人类学家基伦·纳拉扬(Kirin Narayan)将民族志研究与文学写作巧妙地并置,通过对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以及多个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人类生活经验。提供了有关故事,理论,地点,人物,声音和自我等主题的实践练习和建议,展现了一种生动的民族志写作的探索。适用于创意写作专业的非虚构写作学习。其中,纳拉扬也分享了自己作为人类学家和作家的经历,以及契诃夫的作品如何影响了她的写作方法,使本书成为集写作指南、传记和文学分析于一体的有趣书籍。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 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灵性”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 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性探究,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洞见。本书的导论和哲学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假设:心智和文化是区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和生物 世界的关键因素;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自心智和文化的层面。其余章节则以民族主义如何引发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为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作者不仅追溯了这三大精神疾病的历史脉络,还将它们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文化结构相联系。这一视角颠覆了或仅从生物学角度或从唯心主义出发来解析精神疾病的传统做法,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维度。 作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在人民主权、平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上。二十一世纪的公民享有 的自由,可以
人类学的目的就是与人类生活本身对话。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以此为基础,记录和思考在近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存在和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远离熟悉的生活,前往未知的土地,亲身体验陌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异文化中平凡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将成为探究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指南针。 共享、多样性、两性关系、泛灵论 本书从人类学视角探讨了这些经典问题,希望为读者打开进入人类学的大门。
松茸作为一种新的跨国流通商品, 其产业链连接着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多个 。松茸世界包括采摘者、科学家、交易者、森林管理者、市场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行动主体。在这个网络中, 合作不仅仅存在与人类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学术界与非学术界之间, 也存在与人与自然界之间。作为一本松茸场域研究的经典合作民族志,本书展现出 化经济下人类学研究的新路径。
现实世界变动不居、繁复多样,包含着许多隐而不露的复杂性。人类的学习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个复杂而又具体的境脉之中,它牵涉人脑、记忆、动机、推理等各个要素,以知觉的、动作的、事实的、推理的等多种类型整合的方式发生,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本书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前沿的学术动态,围绕7大主题——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通过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等多个分析层次,提出了 21 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
本书收录了一系列保罗·法默博士在世界 的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校的毕业典礼上 令人印象深刻的 卫生倡议演讲。演讲主题包括内容包括将道路焦虑转化为希望和行动、对医学未来的思考、以医学为志业、医生的勇气与同情心、让公共卫生 重要等精彩内容。作为促进 健康公平的 有 和影响力的声音之一,法默鼓励年轻人应对我们时代的 挑战。他重塑的不仅是我们对何为疾病、何为健康的认知, 让我们明白在关心照料他人的同时,也应该对他们一视同仁。法默自1983年去海地开诊所以来,立志为贫困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他为人谦逊又勇于承担,终身为之奋斗直至生命 一刻。他的事迹结合他的演讲,将对年轻人起到莫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之典范、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老师10堂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书一共十讲,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
有人说,日本饮食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发酵文化。其实不只是日本,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特色食品都与发酵密不可分。发酵带来的酸奶、味噌、白酒、酱油、米醋等食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味觉体验。为什么通过发酵能制作如此多的食品?发酵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发酵诞生以来,给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甚至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发酵产业的前景如何?……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向发酵的世界,出发!
本书是以仪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专著。人类历史和文明离不开仪式。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资为证。仪式交织着神话原型、英雄祖先、民族认同、民俗节日、时序庆典,甚至日常生活等复杂内容,并被视为历史的“集装箱”,容纳着特定人群、族群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仪式是传续性的活态遗产,是必须被正视、被传承的丰硕遗产。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素有传统,己成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有机部分。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 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
本书由意大利 经济史学家卡洛·奇波拉撰写的两篇幽默短文组成。 《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以轻松的笔触,严肃地探讨了人类社会中有关愚蠢之人的5条基本定律。奇波拉指出:人类生存的 威胁,是愚蠢。愚蠢之人始终如一地给别人添乱,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其结果只会拉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社会要想不被蠢材拖垮,唯有依靠其他成员的加倍努力。 《胡椒、葡萄酒(和羊毛):中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因素》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前进的动力进行了另类解读,描绘出一幅不一样的历史前进画面:罗马帝国亡于铅中毒,古代北欧人南下劫掠是因为害怕面对悍妻,隐士彼得鼓吹 是为了获得东方的胡椒,给饮食加点味道……历史有许多的可能性,小小的一粒胡椒,也可能引发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 全书短小精悍,诙谐幽默,论证严密又通俗易
人的境况(第2版),(美)汉娜·阿伦特|责编:毛衍沁|译者:王寅丽,上海人民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责编:毛衍沁|译者:王寅丽 原价 ¥85.00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21-06-01
在世界各国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深刻的、惊涛骇浪般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 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的三卷本《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人论》正是他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译文经典)》历来被视为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在其诸多著作中是译成外文语种最多、流传最广的一本。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我们怎么发展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为什么我们存活下来,而其他的人科物种都灭 了?考古人类学家又是如何通过寥寥的化石证据,抽丝剥茧,揭秘数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人类演化的故事,比任何其他故事都 让我们着迷。我们的好奇心永不满足,总是不断在问:我们是谁?来自哪里?本书对人类演化历程提出了全新的疑问,也给出了崭新的研究方式和回答。 “这是一个侦查的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由考古学记录组成的犯罪现场。和通常的犯罪现场一样,证据很不完善,让人激动,也让人抓狂,我们的任务就是试图推演出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以及背后的驱动力。”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 的“邓巴数字”提出者,以社会大脑假说和时间分配模型为侦破工具,犹如 敏锐的侦探,一步一步拼接出人类演化的完整图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总主编:冯隆灏|译者:韩光明//潘琪昌//李百吉,中国社科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总主编:冯隆灏|译者:韩光明//潘琪昌//李百吉 原价 ¥32.00 出版社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15-04-01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多维的审视,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价值意蕴、面临的新时代境遇及铸牢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阐释并进行深刻地提炼与概括,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点滴参考。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古印度是一个注重生活和享乐的国度,有着悠久的性爱传统,《印度爱经》即是成书于公元4—6世纪的性爱经典。由英国人理查?波顿翻译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这部书描述了两性生活中男女各自的特征,男女恋人如何相处,如何追求喜欢的对象,如何避免第三者插足,交际花们如何能够挑选到好男人,以及女人需要拥有的特质等要点。这是一本关于古印度人如何进行求爱、结婚以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档案,是了解古印度爱情、婚姻和两性文化与社会风俗的重要读物。 在这片造出世界上架“合欢秋千”的土地上,人们认为性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传统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求爱到婚姻,从恋人相依到妻妾共处,从国公、贵族,到穷人、交际花,从纯洁的恋爱到婚外情,从印度北部到南部,筏磋衍那告诉人们爱情与婚姻的维持自有其技巧和方式。透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