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
其实你是想离开的 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 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 终身教席陷阱 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 克里斯托弗 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
本书是一部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性著作。作者以其田野研究和人生经验,对人类学这门知识做了全面回顾与反省。其中充满着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诚、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于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之整体视野、被研究者的和比较的观点,以及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己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
这本书是段先生的经典之作,深度探索了恐惧的空间以及这些景观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在一系列跨越地域、时间和文化的文章中,段义孚探讨了恐惧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成因:他描述了流行病以及超自然幻象所造成的恐惧,乡村和城市中的暴力和恐惧,对干旱、洪水、饥荒和疾病的恐惧,以及恐惧景观形成后灌输给民众的方式。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段义孚回顾历史,以发现我们刻在基因中的恐惧哪些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 他强调,人类的恐惧是一种常态,它促使我们划出所谓 安全区 ,但恐惧同时也是好奇心、成长和冒险背后的基本动力。本书指导读者了解恐惧的形成机制,探索恐惧的发展历程;并借此引导读者正视焦虑、读懂人性、理解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为本书倾情撰写中文版导言。
☆霍华德 S.贝克尔、罗纳托 罗萨尔多、乔治 马尔库斯、詹姆斯 克利福德、露丝 贝哈等著名学者联合推荐! ☆入选瑞典隆德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肯特大学等高校民族志写作、民族志研究、跨文化分析等课程阅读书目。 ☆不单单是一本指南,更是你写作过程中温柔的陪伴与明亮的激励,助你应对每一个写作者在创作时都可能经历的孤立无援、灵感缺失、不确定感、自我怀疑 ☆一场极富启发性的写作探索之旅,它并非教你 就得这么办 ,而是鼓励你, 不如这样试试看 。 ☆任何有故事要述说的人都应该拥有这本书 这是一本将民族志研读与创意写作巧妙并置的指南。通过对写作大师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以及诸多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本书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类经验。更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相反,它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这些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的理性走向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需要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是一部人类学入门经典,风行国外高校多年。中文版译自英文第四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大幅更新。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 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 ,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随后重点将缩小到文化(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上,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第二部分 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 ,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书中列举了大量引人入胜的例子,来展示人类学观点如何应用于个人、地区乃至世界层面的现实议题。 作者卢克 拉斯特致力于激发读者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若
该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该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该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为什么两位研究兴趣不同的人类学家要写这样一本阅读指南? 因为通常没有人教读者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传统的民族志导读要么介绍主题概念,要么归纳理论观点,但本书作者们希望传递一种开放式对话的感觉,在提供分析文本技巧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并培养出读者自己的人类学想象力。 这本书从巨量的民族志文本中选取精彩节选,并进行评论和论证,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启发式的布局。各种视角被组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改进后的理解民族志的方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民族志成了理解人类处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不是途径,但作为一种知识,它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本书是马特·里德利科普书基因三部曲之一,主要探讨人类在物种进化的路程中,如何从动物性中衍生出社会性,特别是人类本能的动物性、心理因素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经济属性。之所以用“美德”一词作为本书书名的一部分,是因为“美德”这种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是我们社会交往的根基。本书会从动物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一复杂问题背后的脉络。
追问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即情感的真与伪,这种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 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某种关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阶层的情感表达,都无法忽视社会情感准则的教化训练。本书作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达、情感体制、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论,并以 情感主义 为切入点,研究启蒙时代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沙龙、共济会、咖啡馆等情感避难所的出现,是人们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现。人们在日记、通信、演讲中表露出对情感自由的向往,报纸刊物以及私人发行的小册子也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呼吁情感真挚、拒绝伪善成为人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小说、戏剧等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是关于 鱼的城市 的*本民族志。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 成为三文鱼 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 它们的 故事在生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我们怎么发展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 为什么我们存活下来,而其他的人科物种都灭绝了? 考古人类学家又是如何通过寥寥的化石证据,抽丝剥茧,揭秘数十万年的进化历程? 人类演化的故事,比任何其他故事都更让我们着迷。我们的好奇心永不满足,总是不断在问:我们是谁?来自哪里?本书对人类演化历程提出了全新的疑问,也给出了崭新的研究方式和回答。 这是一个侦查的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由考古学记录组成的犯罪现场。和通常的犯罪现场一样,证据很不完善,让人激动,也让人抓狂,我们的任务就是试图推演出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以及背后的驱动力。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 邓巴,著名的 邓巴数字 提出者,以社会大脑假说和时间分配模型为侦破工具,犹如敏锐的侦探,一步一步拼接出人类演化的完整
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 施梅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亚利桑那州怀特山区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本书是主人公的侄子和侄女耗费三十年的追寻,其中包括与FBI的一场官司。他们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多年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式一直在发展演变,亨丽埃塔的遭遇成为许多虚构写作和小说的原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科技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亨丽埃塔的故事成为永无止境的螺旋
本书将把量化民族志中的关键概念、工具和方法梳理成三个部分。 部分包括2、3、4章,梳理了质性和量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知识基础,以便在量化民族志这种新方法中着手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包括5、6、7章,介绍了将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关键理论和研究实践。第5章介绍了如何组织和整理质性资料、数据,使其能被用于定量分析。第6和第7章探讨建构定量模型的基本量化研究过程,并展示了如何将定量方法应用于通过第5章描述的方法所组织的数据。 后一部分探讨将统计模型用于理解民族志数据的意义,即试图构建人类理解世界的模型。第8 章关注识别人们的言谈举止背后的含义,并涉及自动编码和信度的问题。第9章是关于意义建构的结构,以及如何从人们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中构造模型。第10章将所有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将量化民族
卓越不能被孤立在岛屿上,须汇入公共生活的主流。 该书通过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详细揭示了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院(AIIMS)的独特之处和运作方式。作为南亚地区最好的医学院兼三级综合医院,录取率不到0.1%,AIIMS在培养医学精英的过程中,也反映和再生产了印度社会中的阶级和性别不平等。 书中生动描绘了AIIMS学生的录取过程、学习经历、日常生活及其与患者的互动,展示了这所著名学府内外的巨大反差。尤其是通过医学生在门诊和病房中的学习经历,指出了患者劳动力实际上成为教育资源,反思了隐性课程对医学生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作者还用扎实的田野资料展现了医学教育中高度专科化的发展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影响,揭示了印度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回顾AIIMS的历史、分析其教育体系和社会角色,作者反思了疫情时期的医学教育,并提出了培
金钱会毁掉一个人。老天,我目睹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事情 我在世界上好的朋友之一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她从来不需要工作。她每次尝试去上班都会陷入窘境。她憎恨自己,她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目的。结果,她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自我救助上。 我到底怎么了 这个问题不断地把她掏空。 凯洛琳等人讲述的故事暗示,工作挣钱不仅让他们感到心安,也带给他们健康。 从电视上的 真正的家庭主妇 到《华尔街之狼》,流行文化将富人描绘成充满物欲的和有权势的脸谱人。社会学家瑞秋 谢尔曼则通过与五十位新纽约客 包括对冲基金金融家、公司律师、教授和艺术家以及全职太太 深入交谈,引出了访谈对象们对工作和生产力、育儿方式、慈善捐赠、婚姻不和等方面的想法,追问了他们对于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呈现了不一样的真实人生。在社会财富分
一个故事成为一部小说,这个过程一定是多重的。在这本出版行业的田野观察中,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将带领读者深入幕后,追踪一本小说是如何通过这段旅程而改变的。在这段旅程中,柴尔德斯呈现了书之生命的方方面面,包括作家的创作过程,文学代理人的角色,编辑怎样决定出版哪些书,出版商如何建立名单,如何销售、存储和宣传图书,以及作家如何选择下一个主题,等等。柴尔德斯也关注书籍是如何被选上摆在书店前台的,为什么评论人和读者能从同一部小说中读出不同的含义,以及全国各地的读书会如何理解一部小说及其对他们的意义。
蔡曙山主编的《人类的心智与认知--当代认知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 终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本书涵盖了人类认知的所有五个层级: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逻辑、文化和社会;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说,本书涉及认知科学六大学科:哲学(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语言学( 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文化、进化与认知)、计算机科学(神经与计算、语言与计算)、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 本书反映了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认知科学国际前沿的理论创造和学术进展,体现了近五年来本研究团队在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这些理论和方法包括视知觉的神经基础;中国人自我意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 万相 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 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 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 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 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演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
作者通过对秦汉民间的鬼神迷信、苍天崇拜、长生追求、礼俗禁忌以及曾经影响政治文化的封禅典仪、巫蛊阴谋进行分析,研究了当时弥荡社会上下的神秘主义文化和豪迈闳放的时代精神。本书还对司马迁同时代人的自然观以及生命意识进行讨论,有更多富于新意的见解表达,特别是本书以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早期史学发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并且进行文化学的说明,是作者设计这部书的主要出发点之一。作者对早期史家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的论述,对历史的传说时代和传说的历史基因之论述,都有生动新鲜的观点呈示给读者。
有的故事从终结开始讲起 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人们永恒的讨论话题。上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影响,在两人关系中也有所折射。如何建立并保持 好 的关系?分离使风险和机遇并存吗?怎样的亲密模式对于个体、婚姻和家庭,甚至社会为有利?在无法忍受之时,人们又如何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关系? 本研究聚焦于个人生活和家庭变迁中的一个阶段 离婚,它涉及如何建立并保持 好 的关系,也涉及分离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而在这些讨论中,每个词都值得更严肃的思考。作为一部当代日本的情感民族志,本书收集了离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私人故事,探索个人、法律、社会及经济结构等多个方向在浪漫关系上的交汇,同时也更广泛地表达了当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培养好孩子》一书中基于作者2011年至2012年在H市一家私立幼儿园对120名2~6岁儿童的实地研究,运用人类学民族志观察和心理学实验,从道德领域的三个维度研究了儿童的道德习得过程,展现了儿童与育儿者、儿童世界文化和成人世界文化之间的张力,描绘了中国社会化的信念和方法如何对道德世界建设形成影响。该书不仅实现了研究方法和学科的融合与跨越,揭示了对话和辩论的相互作用,也是对既有儿童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补充。对每个教育工作者而言,该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