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 巫术 宗教 科学 。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 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 农业革命 城市革命 国家起源 等关键节点 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论人类的认识》(即《人类理解论》)是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传统中举足轻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传统的开创之作。 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来,洛克对此书进行了反复修改。于是《论人类的认识》早期陆续出版了七个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语词上有着颇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对此书的七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与考察,并参考法文、拉丁文译本等版本,编定了迄今为止《论人类的认识》的全面校勘本,中译本首次引进。它以全方位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洛克在此书的写作与之后的修改过程中的细微的思想变化与表述的差别,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对照《论人类的认识》不同版本的内容,更为详尽地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对于洛克哲学思想的专业研究,此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稻作渔猎文明 从长江文明到弥生文化》共分四个部分,包括稻作渔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旱作畜牧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日本为什么缺少农耕革命、稻作渔捞文明的人类史意义。在动物文明(旱作畜牧文明)与植物文明(稻作渔猎文明)的对比中对文明史进行再考察,分析日本为何没有农耕革命。后得出结论,稻作渔捞文明可以拯救地球与人类,稻作渔猎文明价值的再发现与保护地球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不需要其他东西,只要世界上有美丽的大地、森林、水和生物存在,我们就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这就是构成 生命文明 之根本的思想,其源头则存在于稻作渔猎民的生活方式之中。在地球上让所有生灵都能绽放生命的辉煌,这一点正是稻作渔猎文明及其延长线上的 生命文明 所期待的。
暂无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理性如何同古老的信仰体系争夺关于世界的解释权,而基督教又如何跟随大众心智的启蒙,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
《思想的年代:对话维也纳的艺术、思想与科学(1900年至今)》是一本探究思维奥秘的文化心理学著作,融合了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神经科学与大脑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作者基于奥地利维也纳自20世纪初在科学、医学、思想及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们掀起的一场承前启后的革新运动,探究科学、艺术与心理的相互影响,向我们揭示了应如何思考人的内心 我们的意识、潜意识、情感以及心理和大脑是如何产生与艺术的联系。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之都,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的沙龙中展开思想碰撞,从而引发了心理学、脑科学、文学以及艺术领域的持续而影响深远的变革突破。作者带领读者追溯 维也纳1900 时代留下的种种印迹,认识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剖析我们应该怎样去看、怎样去想、怎样去感知、怎样去体会和创造艺术作品,乃至触发我们的创造力。
杨毅*彭修银主编的《歌与生活--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丛书》以侗族大歌作为研宄对象,首次对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进行人类学的整体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侗族大歌源起发展、生态环境、歌唱内容、歌律形态、社会功能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侗族大歌的当下传承进行了学理探讨。本书跳出了仅就侗族大歌音乐形式进行探讨的一般路径,将研究对象置于侗族人生息的地理环境、生态结构、社会制度、艺术氛围等元素构成的文化地理空间予以剖析,同时又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对其进行现代视野的审视,从而避免了对侗族大歌这种地域性文化的静态的、孤立的关照,在歌与族群、生活、社会等的复杂联系中,始终以文化与人的功能性关联为核心,从而呈现了人类学视野中的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内涵。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还原苗族从中国离散到老挝,再从老挝离散到西方的历史过程,同时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挝内部的迁徙趋势。本书选取三个典型村寨,分别从经济互动、宗教变迁和婚姻嬗变三个角度讨论赫蒙族在居住国老挝的现实境遇,揭示了老挝赫蒙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家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阐释了赫蒙族文化离散与认同、族群边界与文化策略的辩证关系。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介绍,介绍了新中国世界民族学科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此外由于中国的民族理论最初引自苏联,对于苏联的民族理论及其讨论也进行了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民族理论。下篇为具体研究世界民族的成果,包括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人种的构成、语言分布、宗教信仰以及世界民族关系从原始时代到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也驳斥了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
1956年,民主改革结束了中国西南大小凉山彝族社会的奴隶制。1957年,云南小凉山用建设 农场 的方案安置了上万解放出来的奴隶,这些农场慢慢形成了村落,本书就是对这些村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内容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 作为措施的农场 涉及选题由来、民主改革前小凉山彝族社会、民主改革前夕奴隶们的心态及思想状况、农场建设的细节与经过等内容,深入再现了云南小凉山民主改革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家奴安置对巩固彝区民主改革成果的贡献及其历史意义。下篇 作为方法的农场 以沙力坪、木耳坪、烂泥箐三个农场为个案,描述了 农场村 形塑小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结构的过程及路径,并就小凉山51个农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成果。共分十章。针对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现状,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整理河西简牍中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做出以河西简牍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全面梳理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其他河西汉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并予以编年。以河西汉简中的民族关系资料为基础,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羌族关系。充分利用河西汉简对汉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记载,多方位审视汉代西北民族关系。深入分析河西简牍中有关汉代机构、职官设置,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模式等内容。
暂时没有内容
潘年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它是否不定带着有几分怀旧感?或许有些。在我看来,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潘年英的写作,是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这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的山间小路,当一幕莫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压了结之后,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选 行。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末逐渐进入学界关注视野。文学人类学是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发生发展的,三十年来坚持跨学科和前沿性的探索研究,在学术上致力于 中国话语 的建构。《百色学院学报》经与全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协商,自2008年第6期开设 文学人类学研究 ,叶舒宪研究员为栏目主持人。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在此期间,被评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招标课题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的首席专家,并于2017年顺利结题,我刊 文学人类学研究 栏目成为该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发表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 文学人类学研究 栏目以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紧跟世界学术的前沿、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弘扬中华悠久文明与灿烂文化其中以文化符号编码论和四重证据法为特有的内
本书以德国经典社会理论家斐迪南?滕尼斯的伦理思想为主轴,系统地阐述了在近代德意志文明的演变过程中,面对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情势与传统文化要素的蜕变,滕尼斯如何完整地构想民族伦理的未来图景。本书从滕尼斯对霍布斯的生命史与学说体系的解读出发,特别呈现了 原始集会 这一重要维度对于现代人性、社会与政治的源始构成意涵,指出在霍布斯的学说中,潜藏着一种社会体的身心合一的状态,由此开启了社会伦理的积极构建空间;在此基础上,本书考察了滕尼斯对斯宾诺莎、马克思、尼采、基尔克等重要思想家的相关理论的解释,阐明滕尼斯经再历史化,从合作社到共同体、从教化到伦理,不断丰富社会伦理的意涵,*终再造文明的思想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10-2012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是中国反映有关民族问题研究年度性进展情况的权威出版物。2010~2012年卷由11个栏目组成。 学科研究进展情况 反映过去三年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教育、世界民族、影视人类学、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等学科的研究概括和评价; 特稿 反映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 学术热点问题 反映学术研究中出现的观点分歧、理论交锋及焦点问题。此外还设有 学者访谈 、 年内逝世学者介绍 等栏目。本年鉴集前沿动态、学术评价、资料介绍、大事记录于一体,是了解掌握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现状的*工具书。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精装) 》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 死 而 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 灵魂不朽 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