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49年,1949年至今。本书内容只涉及前一时期,旨在讨论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形成其文化贡献。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是本国悠久的传统出版业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制度的剌激与影响,逐步形成、成长起来的,并对社会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如西书译述,古籍出版,教科书、丛书和工具书的出版等。
本书由出版、印刷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入,着重介绍了字体字号、印刷及印后工艺、纸张及原辅材料的规格与性能、印刷机械技术参数、企业生产管理表格等多方面内容,更附有印刷行业的主要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本书较多表格及数据,是作者在几十年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积累和整理,便于读者从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查阅方便,对印刷企业日常实际生产过程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书刊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企业生产实际操作人员、业务员日常的技术手册和参考资料,也可供包装印刷企业及相关印刷企业从业人员参考。
《中国图书年鉴》2006卷除了客观全面反映图书出版业的成绩和改革外,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一、2005年是总结“十五”和规划“十一五”的特殊年份,本卷突破年度界限,对“十一五”期间图书出版业的整体情况作了专题回顾,总结了成绩和经验;二、本卷在统计资料部分作了新的探索,即对京版和沪版图书进行了横向比较,虽不够深入,但体现了我们对年度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提升所做的努力;三、在书业竞争加剧、出书特色日趋明显的形势下,本卷特辟“名社动作”专栏,对在本年度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出版单位的工作实绩进行介绍,以资借鉴;四、为了满足读者对华文图书的全面了解,本卷新增了“台港新加坡华文图书出版单位简介”,使收录的资料更显丰满。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49年,1949年至今。本书内容只涉及前一时期,旨在讨论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形成其文化贡献。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是本国悠久的传统出版业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制度的剌激与影响,逐步形成、成长起来的,并对社会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如西书译述,古籍出版,教科书、丛书和工具书的出版等。
本书分上、中、下篇,对叶圣陶的编辑出版社思想和活动进行考察。上篇分为五章,我将分的编辑出版社活动划分为四个时期,前四章从纵向探讨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使人们对他一生红辑出版社活动的思想轮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明了其前因后果的关系;最后一章弥补纵向研究之不足,从横向探讨他一生编辑出版法动的主要特点。中篇是叶圣陶编辑出版活动纪事,下篇是叶圣陶编辑出版社论著篇目。这两篇是供今后研究叶对陶编辑出版法动参考的,同时,也可以佐证笔者上篇的一些观点。
交易员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24年前,交易大师理查德?丹尼斯对他的老朋友威廉?埃克哈特说:”我们要培养交易者,就像新加坡人养海龟一样。”这开始只是两人之间的赌注,后来却成为被业界奉为传奇的交易实验:理查德?丹尼斯从1000多人中选出13位交易成员进行化训练后,他们果然在市场上创出佳绩,这群海龟们使用的交易技巧,就是传奇的海龟交易法则。 本书揭示了海龟们所使用的神秘交易大获成功的原因。最出类拔萃的海龟柯蒂斯?费思透露了整个实验的过程,揭示了丹尼斯和埃克哈特如何在短短两周之内把23个普通人训练成为杰出的交易者。他会带你领略那些摇钱树一般的海龟交易策略就是这样的策略让这些海龟获得了年均80%以上的收益率和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你会知道: ?海龟们怎么赚钱他们的交易原则和详细步骤 ?为什么某些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从创意到书——修改与自我编辑》为你提供了将草稿打磨成完善作品的工具和建议,以使你的作品为代理商和出版人所青睐。阅读本书你将学到:1.自我编辑技巧,涉及情节、结构、人物、主题、声音等,在你写作的时候运用这些技巧,能够减少后期修改工作量。2.修改润色草稿的方法,使其成为紧凑、完整的文学作品。3.最终修改检查清单,指引你一步一步做出修改,不漏掉每一环。4.第二版的新内容:怎样让作品更有“深度”,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的兴奋。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在其最为鼎盛的年代,一年最高发行总量超过八亿册,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小人书”曾有的风光,它以特有的方式在几代青年人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小人书”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一百年。它从侧面映照出这百年里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从而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枝分外艳丽的奇葩。
首先,用历史的眼光,简单分析了科普期刊的6大特性:科学性是科普期刊的灵魂,通俗性是科普期刊的实质,趣味性和实用性,可读性,时效性和时尚性,人文精神;介绍了科普期刊的5个主要社会功能:责任意识—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教育功能—传播科学知识,科学解疑—帮助大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润物细无声—潜衣默化科学素质地培养,着眼未来—启迪少年儿童智力。 其次,从文献分析的角度,统计与分析了大量的期刊发展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新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给出了自己划分的新中国科普期刊发展存在的5个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头30年,科普期刊艰难起步,体现农业大国特色;科学的春天催生科普期刊蓬勃发展(1978—1986);期刊分化前的准备阶段(1987—1992);细分市场,大浪淘沙,期刊发展的新高潮阶
在《作家和出版人》中,西格弗里德·温塞德通过考察黑塞、布莱希特、里尔克、瓦尔泽等德国作家的写作史和出版史,生动阐述了作家和出版人的默契、合作、冲突与误解,进而探讨了出版人与生俱来的“角色冲突”,阐释了文学对时代的意义何为,文学出版人的职责何为。 温塞德坚信出版肩负的教育和变革的任务。出版人必须摈弃对 与过度的偏爱,在想象和严肃的游戏中行事。出版人既顺应潮流,又批判潮流,服务于“神圣的商品”(布莱希特语)——书籍。出版人的工作本质可以概括为:为作品时刻准备着,为作家时刻准备着,为他作品中的创意时刻准备着,并帮助他取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