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个有心人,多年来悉心搜罗各种旧报,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收集了40余种近代广州报刊影印件。为使这些报刊露出“庐山真面目”,本书采用了大量报刊影印图片,读者通过翻阅这些“历史的碎片”,可以寻觅远去时代的一丝踪影。同时,本书融史料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既重视引用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一手新闻史料,又注意从宏观上介绍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文白互证,雅俗共赏,以飨读者。
距《报业风云》初版已有六个年头了。 2008北京奥运几乎成为中国传媒业新的竞争业态的分水岭,传统纸媒之前的竞争,不再是主流,而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切入互联网,呈现出报刊业、广电业和互联网的业态竞争新格局。一些互联网的朋友认为,《报业风云》对互联网从事经营的人员会有所启发,重视经营和经营创新都应扎根于细节的完善,这正是该书突出的部分。因此之故,便有了此次修订再版。 此次再版,做了如下修订: 一是删除原引言的第四部分。该部分讲“决定南方都市报生死的困境”,而2002年之后,南方都市报有两个重大变化,即组织结构调整和开设言论版。此前南方都市报由一名主编和七名副主编形成管理核心,此后南方都市报形成社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编务委员会、行政委员会和经营委员会的四委会管理核心。此前南方都市报只有关键写
《前庭草(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四)》精选了田东江的民事类新闻时评。评论涉及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作家语言犀利,观点独到,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抨击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漏弊,体现出新闻人的使命感和职业素养。
《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历时一年多的运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四年前,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曾编辑出版《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一书,而本书的出版恰与前者构成了同类作品的姊妹篇。 当今,新闻类书刊累累,然而完全由体育记者撰写并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谈体育新闻,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文字及摄影记者,探讨体育新闻的定义、特点和规律,且汇集几代体育记者的经验之谈尚不多见,其创意独树一帜,开新闻研究之先河,这也正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组织编辑《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一书,完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如今,体育传媒步入了的大发展时期,体育记者队伍迅速扩大,宣传手段不断更新,新闻影响日益广泛,而另一面,凸显体育新闻研究的滞后,体育宣传中不乏追风和“炒作”,失实报道甚至假新闻屡屡发生。因此
《薄言有之 —— 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六》是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的第六辑,所选 172 篇新闻评论文章均曾于 2011 — 2014 年间发表于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本书所选的新闻评论对四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文化、时政、教育等领域的热点新闻,以社会为视角,利用大量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学术的标准,进行了独到的点评和分析;所收录文章皆言之有物,论据充分,立论严谨。本书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一本较有价值的读物,对新闻从业者和写作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新闻时事评论作品精选集,作者系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田东江,书中各篇文章均以笔名潮白发表于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关注近年来关于文化、时事、广东地域历史文化等热门话题,以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触觉议事论理,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行独到的观察和分析,能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本书与《讲“文化”的时代》、《那点儿政事》、《鸡毛蒜皮》、《前庭草》组成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本书作者此前著作一经推出皆能引起市场积极反响。本书与其他四本相比,聚焦于文化与文化人、广东文化、文化事业与体制等时政热点,收录了写于 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的国内、省内文化相关事件的时评,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声音。
在信息时代,面对海量般汹涌而来的新闻信息,你将如何选择与解读?在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大潮中,你将如何保有对新闻事件的独立思考与评价?如何当一个激扬文字的“意见”?媒体的新闻评论如何运作?针对于此,本书结合大量的实例分析,阐述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内涵,探析新闻评论的运作方式与写作技能,有较强的可读性与较大的实用性,适合高校本科生、媒体采编与评论人员、时评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这是来自宁二编选的《捍卫常识(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第6辑)》的节选部分。
该书作者、新闻人张建星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十报两刊的发展为背景,将其自1999年3月担任《天津日报》总编辑以来撰写的92期评报整理成集,以札记形式将这些珍贵的新闻操作实战笔记奉献给读者,力求对业界人士有所启发。该书汇集作者五年来的新闻策划,操作实践以及对新时期传媒竞争发展的思考、对创意时代新闻操作的全新理念。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案例经典,由点及面地对创意时代的新闻工作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文笔清新流畅,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位新闻人对事业的激情、热爱与执著的信仰。 此外,相较于现有的传媒类专业书籍,该书图文并茂,设计典雅,独具个性,每篇文章均有报影、图片点缀其间,便于读者理解研究文字内容,形成雅俗共赏的轻松阅读氛围。全书所配的600余张图片也堪称为津报集团近年来经典报纸版面的精华集。
都市类报刊及城市电视台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的一支主要方面军,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起着重要的宣传导向作用,其实践及理论受到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在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都市)这一特定区域空间中,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媒体经营发展特殊规律系统研究的专著。全书对以城市为立足之本,以市民为主的受众群体为服务对象都市新闻媒体的定位、理念、策划、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等课题进行了阐述。 本书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媒体是大众认识广袤的现实世界的睐望镜,是众获知世界上各种新信息的主渠道。新闻记者就是在体中工作 ,为公众寻找和收集信息的专业人员。记者的这种工作形成了专业的方法、程序和理论。记者每天干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满世界奔波,在纷繁的各种新事中去挖掘公众感兴趣的未知事实,再把它们变成信息号 (文字、图像或声音)向公众传播。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报道样式、新闻写作准则、新闻报道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消息导语、直接性导语样式等内容。本书作为高校教材,既突出了应用性,更将应用示范与理论阐释紧密结合,还设计了一百多道系列性的思考题与训练题,系统地强化训练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正确的新闻思维方式。 本书也能用于自学。如果读者从事过一些新闻采写,本书可以帮助你系统地总结自己的感性经验。
你眼前的这本关于记者的书《记者生活研究》确 实值得一读。 记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是审视、研究报道别人 的,而很少为别人所研究,报道。其实,现代人离不 开媒介,而记者是媒介的核心,更是其灵魂,他(她) 既是信息的报道者,真相的揭示者,也是观点与意见 的提供者。可见,作为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记者,其 生存的社会化程度极高,公众关注他(她)也是关注我 们自己。 这本《记者生活研究》从“生存状态”着眼,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记者的新视角。而其讨论的许多 话题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趣味性,其中仅仅与“ 三”相关的内容就很吸引人的眼球。比如,决定记者 生存状态的“要素”,记者“撬动历史的三种角 色”,记者作家的“三种主要形态”,记者屁股后面 的“三把火”等等,都别有意趣。 更值得提及的是,这是一位曾在主流媒体
全书收入了十六年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简称的谐音。为配合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要政策方针出台、国内重大社会事件发生,1993年起,人民日报社组织精干写作班子,以“任仲平”文章的形式,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性工作的事态进行针对性的深度评论。“任仲平”文章,以高屋建瓴的论调、真挚的民族情感、深入透彻的说理、文学的语言,创造性地诠释了社会思潮深刻变化时期我国宣传思想工作所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和丰富内涵,有力地引领着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于关注中国历史进程的读者来说,《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选》不啻是倾听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心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
本书是为新世纪的新闻写作教学和新闻传媒工作提供的一本系统而又有创意的新教材。它密切结合新闻工作实践,论述紧贴时代发展,实例新鲜典型,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可操作性;“深度报道和大特写”、“解释性新闻报道”、“通讯的发展历程与趋向”等篇章尤具时代感。本书可供新闻传播系科学生、新闻爱好者作基础学习之用,也可作为新闻传媒工作者的培训、进修教材。
本书作者具有丰富的暗访实践经历,暗访时间历时10年,暗访卧底500余次,暗访对象涉及三教九流、各行各业,这在传媒界是罕见的;在10年的暗访实践中,作者未因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引起过诉讼,这更加难得。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突破过去一些新闻理论书籍从观点到观点、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说教,把近百个暗访案例穿插其中,使本书读来引人人胜,令人不忍释卷;同时,书中的独到见解、精辟阐释也使本书增色不少。作为本由暗访记者撰写的暗访理论书籍,本书是为老记和未来的老记们量身定做的,也可作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这一课题,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的“专题报道”教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我国媒体来说也在很快地适应、直面这一社会现实,并予以正确地处置。本书立足新闻学,综合运用管理学、法学、传播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对于中国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作了全面的透视。书中分析了突发(危机)事件的时代特征,阐述了突发(危机)事件报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本书还通过分析中国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传统理念和框架及其不断获得推进的动力机制,从“历史”和“全球”两个角度探寻中国媒体危机报道的改革之路。 本书对于新闻学界、业界以及管理层关于“突发事件”的教学、报道和应对,都极有价值。
《校报学概论》共有十四章,从百年校报回顾,到现状与展望,探讨了校报的建制、组织、管理,校报的特殊传播规律,校报与校园舆论,校报与校园文化,校报与网络等。涉及新闻写作、新闻采编、新闻策划等新闻理论与实务。可以说这《校报学概论》已经初步呈现了校报学框架,为校报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在媒体多元化的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加快速、直接地带动了校报间的交互式沟通。近年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各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校报研究会和中国教育记协开建了中国高校校报网,实现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远程采编,及时发布高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动态,为推动高校校报的发展、加强各高校校报工作的联系扩大了资源共享的力度,提供了更及时、更多样、更直接、互动性更强的平台。应该说,高校校报
当您开始阅读《中国新闻事业史》时,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本书旨在通过实践训练,帮助新闻传播类学生真正掌握新闻采写技能,提高新闻业务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书每章内容均包含“理论提示”、“训练项目”和“参考答案”三个部分,“理论提示”将本章相关理论知识以要点形式加以阐述,提纲挈领,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温理论,为下一步训练打好基础。“训练项目”列出本章具体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践能力。“参考答案”则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提示和参照标准,让学生能够加以比较,寻找差距,自我启发,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本书对新闻报道理念、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内容设置了系统的训练项目,对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导语、新闻主体、新闻结构、直接引语、消息、特稿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拆解训练,本书还在报道领域、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