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复杂、专业性极强的财经报道领域,不仅让新闻记者望而却步,新闻教学人员也颇感棘手:从何着手?《财经专业报道》(第二版)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它的系统框架提供了财经领域的“概念地图”,它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基本的“财经眼光”,它的中国特色提供了“本土经验”。新版作了很大改动——在结构上,采取从“大”到“小”的写法:即从宏观调控写到财经报道的七大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和公共产品市场,七要素中重点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有七个子市场——股票市场,市场,基金市场,信托产品市场,权证和衍生品市场,资产证券化和风险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又是其中的核心。这样从要素,到资本,再到股市层层切入。在材料取合上,着力对大众化的市场如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黄
一个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传播史力作。一本被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坦普尔大学等美国众多高校广为采用的标准教科书。一部己先后出版三个中译本,见证和影响了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三次迻译高潮的西方学术名著。
唐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时代,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放吐纳之象,“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昂扬奋发之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奋发进取之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高瞻远瞩之怀,既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与现代社会的气脉隐隐相通。相对于唐代其他领域如火如荼的研究,新闻传播方面的探讨无疑还比较冷清寂寥。本书对于唐代新闻传播活动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填补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主要是古代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空白,且不乏创见。
《徐铸闻评论二集》原名《徐铸成政论选》,收录作者1927年至1957年间在《国闻周报》、《大公报》、《文汇报》、《观察》等报刊上发表的新闻评论154篇。文章多为对政治问题的评论,故体裁接近“政论”。文章注重说理依托重要历史背景,是对历史政治问题的佐证,更能直接清晰地“反映出的思想轨迹、立场方位”。作者在这方面的作品往往选题精当,持论谨严,语句明快、流畅,文风豪放,对于“今天的报刊评论工作者以及有志于这项工作的学生”有学习和借鉴作用。《徐铸闻评论二集》时间跨度较大,对于中国当时的重大历史、政治问题皆有涉及,从中可以见出时代风貌,也可以见作者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拳拳之心。 ????
关于范曾先生,无论是艺术评论界也好,街谈巷议的局外人也好,崇议宏论自然已经发得很多,奇奇怪怪的传言也造了不少。更有意味的是欲言又止的嗫嚅其口和鲁莽灭裂的文盲骂座相映成趣,背后无非写着“乖巧”二字。故作高深地沉默的面具下面,是一张乡愿怕事的睑;假装激愤的狺狺过后,是阿附取容的撒娇。这些固然都与范曾先生无关,只与说话者内心深处的小欲望一起蠢动。这种状况,就是当今毫无规范立场可言的艺术评论、艺术江湖的一般,早已经吹皱、搅浑、弄臭了“艺术”这一池春水。按理说,在这个道场中发什么“振聋发聩”的议论,都有被矮化为“多元化”时代众多胡说八道之一种的危险。
本书内容主要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逐一叙列。为的是想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侧面,从中吸取应当牢牢记住的教训。书中有关历次学术讨论的记述,只是如实地摘引双方当时发表的论点,笔者一般不作评论。如今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本书仍照当时的实情反映,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不但难以忘怀,而且将终生受益。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经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我国经济新闻发展的现状和采写的经典案例,系统地探讨了经济新闻报道主体的素质要求、经济新闻的价值取向、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经济新闻采访的要求和经济新闻报道的原则等理论问题,又分章阐述了经济消息、经济深度报道、经济调查性报道、经济新闻评论等文体和报道方式的要求,还对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热点的金融证券类新闻和房地产新闻都用专章进行了探讨,可谓体系完备,论述严密、周全,且颇有新意。
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情况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开始的。西方是这样的,中国也是这样。中国的本新闻传播学的书——1917年出版的姚公鹤写的《上海报纸小史》,就是一本有关新闻传播史方面的专著。
本书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对这种铺垫作了切实的论述。白话文不仅用于思想启蒙、演说宣传,而且用于述学、记游、叙述、描写、抒情;不仅用于论说、新闻等散文,而且进入歌诗、戏剧,尤其是大量白话小说。这类作品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但说明,白话文和白话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写作群体和更大的接受群体,已经营造了一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