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印刷、网络和移动媒体生产,以清晰的结构给出各种不同标准和规范的概貌。在为数字式文档建立了坚实基础之后,详细介绍了文档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文本、字体、颜色、矢量图形、像素图像以及元数据等。在介绍媒体生产相关的主要标准及规范方面,阐释清晰且示例丰富。 在本书中,主要介绍了网络及移动设备相关的XML/HTML5、印刷常用的PDF以及重要的元数据格式JDF、XMP和EXIF,同时还对XML文档转换、电子书文档标准、移动终端设备所用APP等加以论述。对上述内容,不仅介绍了标准规范的结构,而且阐释了它们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本书适合在数字媒体及印刷媒体生产领域进行学习、从事研究、开发及应用实践工作的人员阅读参考。
《中国出版通史》,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主持下即将编撰完成,介绍了许多有影响的出版社的社史、店史、出版家的传记、有价值的研究著作和史料性的著述,其中包括不少省市的出版志、老出版家的回忆录等等。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研究力量。毋庸讳言,我国出版史研究还处于相对冷落的局面,特别对近、现代出版史料的研究,既有研究的空白点和力量分散,又缺乏对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研究者往往由于史料难觅而颇为困顿,以致研究课题不够广泛深入,甚至有些论文人云亦云,写不出新意。刘杲同志说:“学术研究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研究尤其要靠史料说话。”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叙述学的角度,对中国最近20多年的新闻写作改革的历程,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把我国这20多年的新闻写作改革的得失成败,发掘、总结得深刻而到位,又为未来的新闻写作改革提供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本书让人掂出其价值的是,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历年全国好新闻作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叙述学的“细读法”对横跨20多年的近700件样本进行的定量分析,在同类研究中是仅见的,它对于革新新闻写作的实践和教学,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区工作本土化研究》一书是对中国社区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性研究,反映了相关研究在的成果,可供社区工作研究提供参考。
这部著作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历史,时间跨度达100余年,涉及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体,脉络清晰,观点正确,材料丰富。在历史分期、重要事件和重要媒体的评价等方面,作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的问世,为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从业者提供了一册可靠的案头参考书,为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爱好者提供了一册生动的读物,也为我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一项新成果。但愿它能够引起连锁反应,更期待对外传播(或称“国际传播”)这门内涵丰富的独立学科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人文科学认识论》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部题为《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的广泛研究报告的一部分,全书贯穿了认识论的思考,一方面力求标志出各种人文科学所共有的那种特殊认识的特征;另一方面作者试图以其“发生结构主义”的观点,去理解这些人文科学。
《柳欣学术论文集》,本书就是对柳欣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本书共四部分内容,编经济学思想、方法与批判,第二编马克思经济学,第三编价值分配与货币资本理论,第四编宏观经济。系统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的经济学家柳欣论文进行分类阐述,为研究柳欣著作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典型的神话可以在每一天的新闻中找到,新闻不仅涉及信息,而且涉及故事——这些故事抓住了人的根本问题与关切。这部新闻社会学领域中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文字老练,而且对社会现象提纲挈领,从新闻故事中提炼出7个神话,对现实极具指导意义。
无
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情况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开始的。西方是这样的,中国也是这样。中国的本新闻传播学的书1917年出版的姚公鹤写的《上海报纸小史》,就是一本有关新闻传播史方面的专著。
《明日之人居:吴良镛选集》收录近一两年的几篇重要的有关人居科学的学术文章,分别是:《明日之人居》、《学术前沿议人居》、《科学发展议人居》、《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文化与人居建设研究》、《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等,全面探讨人居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融合是新闻业革命性进化的趋势,正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涌现。受众越来越细分、数字技术迅速发展,跨媒体所有权成为可能等是融合涌现的主要原因。本书以大学新闻学中融合理念为基础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在融合环境下任务编辑如何工作,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如何撰写新闻广播稿,如何为网站写作,如何利用信息图表法来强化报道,甚至包括如何使用数码产品制作和使用图片,如何身兼多职完成综合任务,随后研究了多媒体广告,评价了融合的公共关系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从多个视角观察融合问题的方法。每一章都包含了实例和练习。本书的作者既精通融合的理论知识也熟悉媒体运用,本书适合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也适合新闻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