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从哪里来? 纪录片到哪里去? 为寻求答案,一代又一代纪录片工作者,在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的过程中,毕生求索,孜孜不辍,《纪录片简史》亦试图回应纪录片的这三大终极问题。 《纪录片简史》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百年历史,将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观念的形成与演变、纪录片的创作规律等穿插其间,辅以纪录片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创作流派、理论主张和美学理想。 历史使人明智,理论滋养灵感。希望《纪录片简史》有助于读者了解纪录片百年文化,生发纪录片创作兴趣,知古、明今、创未来。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本书共分为八章,论述了红色文化的本体、走向数字化的红色文化传播媒体现状及变革、媒体融合时代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要求、技术创新应用、内容组织、叙事策略、面向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探索等。本书基于红色文化本体研究,系统阐明了媒体融合新格局中红色文化传播的应然规律,把握红色文化传播的战略要义,强化红色文化媒体融合传播效能,立足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想深度、文化温度等,驱动红色文化发展新动能,构筑并完善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积淀、民风民俗古朴醇厚的中原文化,在历史上曾展现出无穷魅力。本书围绕中原文化的传播创新,结合中原文化的多种样态,从中原文化的代表 戏曲文化、少林武术文化、民俗文化、豫菜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入手,分析了短视频时代中原文化的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中原文化传播影响力的对策和建议。本书有助于充分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及其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传播路径,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从而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冯晓临编*的这本《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研究》从形态的概念入手,系统规范地界定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予以重新分类,梳理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进行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整体梳理,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的变化创新进行个案分析,对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媒体变革等影响电视节目形态的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书从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向电视从业人员、电视媒体和行业管理机构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研究》从场域理论出发,对专家学者走上电视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对电视场介入(越入、越界)学术场的方式、动机、路径,以及对专家学者带来的利弊影响作了具体研究,进而对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身份如何突围进行了探讨。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文化传播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堂娜·蒂伯芮著的《植物花卉一笔画技法》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巧――下笔的一刻,画面已然成型。 一瓣鲜嫩的兰花、一颗饱满的浆果、一片青翠的竹叶、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都在你的一笔之内,展露雏形。 这种神奇的“一笔画”技法,由一位有名装饰画家堂娜·蒂伯芮创造:她将带你逐步练习自然万物的种种画法。 在一笔画的世界里,你可以同时蘸取两三种颜料,一笔之内同时画出阴影和高光;可以稍微变换画笔倾斜的角度,即可画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图案;可以自由尝试笔触和颜色的组合,创造靠前的全新效果。 书中有: 10条实用小技巧,给初学者10个开笔的理由! 12种笔触练习,掌握一笔画的基础技巧,即可举一反三,千变万化。 60个分步骤绘画示范,详细传授花朵、草木、鸟雀、果实的一笔画法。 10幅组合装饰画的全过程示例,你也能一气呵成画出这些美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准确的视听语言传达角色的情感状态,引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与作品产生情感联结。本书以广播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 视听语言 影视拍摄 为逻辑串联,对标岗位技能,对教材内容、教材形式、信息化资源进行了 互联网 的改编,围绕剧本创作、剧本转化、画面拍摄、空间设计、影视剪辑、声音设计等方面的15个要素编排教学任务。同时选取经典影视案例,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家国情怀,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广播影视类相关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影视制作人员学习进阶的参考用书或工作用书。
本书立足中国艺术文化战略性发展的“第三极文化”理论,梳理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并从影视美学、受众分析等角度对中国影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艺术批评与探讨,涉及中国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其他艺术样态。本书作者多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中国民族化影视理论研究,在文化学术界开启了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热潮。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新世纪高等学校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影视受众研究丛书”陆续面世,成为当代中国影视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市场逐步迈入稳健增长期。立足建国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正积极进行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革新,不断探索完备的工业生产流程,以及中国故事的当下表达。在此背景下,上海电影通过将海派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注入电影文化,积极推动工业生产流程的新升级,主动参与 电影产业和文化新秩序的建设,不断拓展品牌效应。面对上述趋势,《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围绕着“工业流程升级背景下的上海电影品牌建构”核心议题,进行策划组稿,全书由总报告和四个内容版块组成。
本书聚焦于作为“ 华人媒体网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来西亚华语电视,以 本土化为理论基础,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产业发展和华人观众收视偏好变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马来西亚与亚洲其他区域华语电视在产业融合、节目流通、文化交融等方面呈现出的具体特征。书中通过重点梳理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在 、区域、本土因素共同作用下两条并行的历史发展线索——马来西亚华语电视本土意识的日益觉醒和中华文化传承功能的日益加强,以及中国影视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厘清了马来西亚华人发展本地华语电视业的基本史实,并对中国影视产业进一步开拓 华人市场、提升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有所启示。
本书是关于2021年亚洲地区各国电影发展研究成果的合集,采取多位作者作品汇编的形式成书。本书以”中国—亚洲—世界的张力”作为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探讨近年来亚洲影视内容生产与创作的新趋势、新热点、新议题,设亚洲电影研究、“ ”影视区域研究、2021年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及文化竞争力研究等专栏。研究总结百年变局和疫情叠加影响下亚洲各国电影的文化特色、美学风格与产业发展,中国电影在“ ”沿线 间传播、交流与合作,并通过盘点2021年度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表现,从案例入手,延伸思考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解析》是剧本导师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系列第二册。本书延续了首册高效实用、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通过回顾影 的各类经典电影,透彻细致地介绍了成功电影的类型和结构要素。全书将主流商业电影分为10种类型,并列举了50部代表性的影片,其中有《拯救大兵瑞恩》《异形》这样的名作,也有《少棒闯天下》《黑神驹》等影史遗珠。作者娴熟地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阐明其共性和独创性,帮助编剧为自己的故事找到类型边界,并做出突破和创新。对于新手编剧来说,这是一堂快速汲取前人经验的特训课;而对于影迷来说,这又是一份丰盛有趣的电影清单,为你的电影之旅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