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本书是以上海图书馆所藏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对翻译馆在其存在期间有关西学的全部出版物,逐一扼要介绍其内容,查出原著名称及其简要内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当然,尽管本书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但它绝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它根据扎实的资料,充分吸收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夹叙夹议,作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本书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的例证,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补充了生动的内容,它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第三版)》例举大量古今史实,从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等内容。
电视摄像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技艺双佳人才的目的,作者编写了这本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技术与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的摄像课程教材。首先,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出来的要求,编者竭力突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孤立地空谈技术或艺术。在讲解技术时,尽量指出了该技术操作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在电视摄像的艺术创作部分,作者又相应地告之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其次,作者特意注重了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这次的修订中,大量增加了对高清设备及各种先进附件的介绍。新技术不仅来源于已有的成果,而且还必将被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代,作为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者,我们不仅要热情拥抱摄像领域的各种新技术,同时也不应对已经不那么先进的技术呲之以鼻,而应
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一书立题于国家重要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与现实状况,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根本障碍,试提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基本的愿景目标、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创造性地选定国外与国内、事业与企业、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业内与业外、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等八对关系,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详尽、深刻的SWOT矩阵分析与学术研究,并从思想方法性、政策法规性、行政管理性、体制机制性、战略规划性、业务管理性、战术策略性、规避防范性和关系处理性等九大方面提出了系列、具体、多维度的对策措施与意见建议。
全书是一部关于电视栏目和频道的理论专著。 全书按照栏目和频道的类型,分别对电视谈话、电视新闻、电视综艺、电视文化和文艺、电视生活服务、纪录片和纪录片栏目、综合频道等,从历史、理论、个案三方面做了清晰的阐释和辨析,既有学理知识的系统梳理,又有专业领域的精深探讨。
张军华所著的《影像 话语文本——叙事分析视野中电视新闻传播》以电视新闻叙事为具体考察对象,深入讨论新闻传播活动中语言叙述机制的问题。与以往的新闻叙事研究相比,它不是零碎的、印象式的媒介叙事分析,而是试图以一种总体性的理论框架,全面深入地讨论电视新闻叙事的问题;同时,它并不是为了叙事(技巧层面)而研究电视新闻叙事,而是通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语言叙述机制,着重讨论它是如何借助故事化的结构过程,从而生产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意义内涵。
时评圈内有一种说法,称评论是“负重而舞”。其实,此“重”实乃转型之重、社会责任之重、洞悉透视新闻之重。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每一条我们笔端的新闻将来也会展现历史的片段。正因如此,在这个大时代里,身为新闻人,秉笔如秉人格、良知,如何让笔下的文字能直指人心、引发共振、触动思考,评论理论作品有自己的大空间。 在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中,比照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很多现实问题本应有更辩证、更理性、更透彻的理解。历史和今天、理想和现实、“应然”与“实然”,往往并不是天衣无缝,更不是非白即黑。有距离,便有憧憬、有可为、有后劲。因此,不灰心,亦不冒进。 作为一名时事评论员,必然承担着双面的角色:既要炮轰时弊,又担负传递“正能量”的使命。两种角色,有时难免让人感觉矛盾和分裂,但所幸
本书精选西方电视研究领域的20篇经典之作,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全方位深入解剖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涵盖电视研究的理论,而且展示电视研究的方法,内容涉及:1.组织电视广播的产业与企业;2实现电视广播的文本;3.接收电视的观众;4.管理电视的机构;5影响电视传播的技术手段。本书为每篇选文提供了导读、注释、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为读者提供了*程度的方便。
本书内容包括:认识广播媒介、广播的符号系统、广播新闻采访与写作、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广播新闻编辑等。
本文以技术为研究的出发点,深入探讨以电脑技术为核心主导作用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为什么会对电视新闻产生影响,以及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生产、形态、内容、观念、管理等这几个部分具体都会产什么样的影响。并对新技术传播信息的弊端进行反思,后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来预测电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的发展趋势。提出“技术的人性化趋势”这一核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