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本书是以上海图书馆所藏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对翻译馆在其存在期间有关西学的全部出版物,逐一扼要介绍其内容,查出原著名称及其简要内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当然,尽管本书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但它绝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它根据扎实的资料,充分吸收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夹叙夹议,作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本书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的例证,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补充了生动的内容,它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第三版)》例举大量古今史实,从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等内容。
电视摄像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技艺双佳人才的目的,作者编写了这本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技术与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的摄像课程教材。首先,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出来的要求,编者竭力突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孤立地空谈技术或艺术。在讲解技术时,尽量指出了该技术操作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在电视摄像的艺术创作部分,作者又相应地告之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其次,作者特意注重了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这次的修订中,大量增加了对高清设备及各种先进附件的介绍。新技术不仅来源于已有的成果,而且还必将被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代,作为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者,我们不仅要热情拥抱摄像领域的各种新技术,同时也不应对已经不那么先进的技术呲之以鼻,而应
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这部选集收入了33篇有关新闻史研究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我在新闻史研究这一园地从事耕耘的历史轨迹。33篇文章,按其所涉及的内容,分为五个板块。 个板块,共收《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等6篇文章,表达了我对中国古代报纸历史的基本观点。第二个板块,共收《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等8篇文章。涉及近代的几个有影响的重要报刊和报人。第三个板块,共收《 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等9篇文章,涉及现代的几个有影响的报刊和报人。第四个板块,共收《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等3篇文章。主要是从新闻史的角度,研究当代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个板块,共收《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等7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史、新闻教育史、新闻学术史的研究,作了一定的评述。
本书内容包括:认识广播媒介、广播的符号系统、广播新闻采访与写作、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广播新闻编辑等。
Array
书稿包括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栏目的具体论述。论述严谨,不但详细论述了电视专题片的系统理论知识,题材与创作,风格样式,而且以近年制作的优良的专题片为例阐述。电视栏目包括概述,定位,策划以及各个栏目类型,以及案例分析,同时增加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栏目创新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书是一本帮助青少年快速学习和掌握世界新信息的理想读物。编者通过简明的体例和通俗的语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地讲述了世界新信息。《新信息知识一本通》将世界各种新鲜的信息等鲜活地展现在青少年面前,一目了然,方便阅读、理解与记忆。同时全书配入编者精心挑选的与文字内容相契合又自成体系的精美图片,多层面地使青少年快速了解各种新鲜信息。版式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在注重视觉美感的同时大大丰富了版面信息量,使青少年感受到信息的广博性和震撼力。
“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革新还是出版业的兼并重组等,都表明中国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改革都将进一步深化下去。高速发展,指2011年我国媒介发展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依然总体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
本书以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的谈话内容为语料,对电视访谈中的话语缓和进行综观考察,分析其策略、语境制约及语用功能,并结合语言顺应论与语用移情理论探讨其心理运作机制。话语缓和指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弱化其施为力度以减缓话语负面效果的言说方式,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用策略。它涵盖了言语行为的指事、行事与成事,并在这三个维度上通过交际者之间的意义协商达到话语力度与话语负面效果的同步弱化。
《广播文艺节目编辑与制作》是一本关于广播文艺节目创意与制作的教材。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广播文艺的基础理论介绍,包括广播文艺的发展历程、广播文艺的语言和广播文艺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对具体的广播艺术门类的介绍,包括广播文学、广播小说、广播剧、广播戏曲节目、广播音乐等;第三部分是当下广播文艺的特征和趋势介绍,主要包括类型化广播节目以及网络、新媒体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全书内容丰富,语言轻松,时效性强,简化了理论编写的章节,突出了突践指导和应用性。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一书立题于国家重要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与现实状况,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根本障碍,试提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基本的愿景目标、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创造性地选定国外与国内、事业与企业、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业内与业外、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等八对关系,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详尽、深刻的SWOT矩阵分析与学术研究,并从思想方法性、政策法规性、行政管理性、体制机制性、战略规划性、业务管理性、战术策略性、规避防范性和关系处理性等九大方面提出了系列、具体、多维度的对策措施与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