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具备背景知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欣赏本书的明白晓畅。……第七版仍然坚持了高标准的读者定位。本书不是写级那些对传播理论一无所知的入门者。虽然我可以把本书的写作“降低”到这种最基础的层次,但那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传播学理论进行概观式介绍的教科书。这本《人类传播理论》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的专业学习,为他们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林林总总的传播学著述中,这部《人类传播理论》堪称上乘之作。本书自1987年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七版,对传播学这门二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学术著作能连续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书分七个章节,分别对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群众歌咏活动”“专业音乐演出活动”“音乐创作”“音乐刊物的出版和发行”“音乐文论”等方面进行介绍,试展现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全貌。总结了群众抗战歌咏的方式和特点,厘清了抗争期间“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中华交响乐团”等专业音乐院校和机构的建立、发展脉络,考证了抗争期间重庆的音乐创作、音乐评论等。
石印术是十八世纪末西方人发明的一种平版印刷术,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一度取代雕版印刷成为当时出版业的主流技术,在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杨丽莹著的《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中心)》以这一印刷技术的特点为切入点,专注于考察在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激荡下,印刷技术的变革对中国传统书籍出版文化的影响。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计五章。靠前部分主要考察石印术在欧洲发明的背景、过程、特点及石印术传人中国后的应用与接受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以上海地区的石印业为中心,对石印术在中国的传播展开全面调查,尝试勾勒石印术在清末民初的发展历史轨迹,考察印刷技术的变革对出版事业的影响,发掘石印业与我国传统雕版印刷业之间的关联。第三部分分别从传统四部书籍、通俗文学和西学书籍人手,
《国际传播与国家主权》是从传播学出发来论述传播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弱化趋势的影响,即传播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弱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研究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论述了国家地缘管控权力退化、主权话语叙事衰落趋势、国家经济主权权力流散、国家主权政治降低等国家主权弱化的表征与趋势。主要包括国家主权概念与理论的知识谱系、传播全球化冲击国家主权的地缘控制、全球传播弱化国际事务主权叙事框架、传播主体多元化与国家主权合法性建构、跨国传媒集团对国家主权形成的多重挑战与压力;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探讨问题的初步结论。主要创见是把信息传播的压力与主权概念的更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阐释。 ????《国际
李彬所著的《传播符号论》一共六章,犹如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乐章是“导论”;第二乐章包括“语言与符号”和“结构与符号”,涉及前述三个层面的符号构成问题;第三乐章是“符号与意义”,论述符号的意义问题;第四乐章包括“文本与诠释”和“话语与权力”,围绕符号的解释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