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是一部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的著作。受现象学、形式社会学的影响,戈夫曼在本书中引入了初级框架、片段、基调、调音、捏造、层级等概念,搭建了系统的框架理论体系,进而详尽描述了框架的变动与其影响的经验的组织。 戈夫曼将 框架 视为一种 解释基模 。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在实际运用中, 框架 既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过程,又是该过程遵循的原则。此外,本书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深远,是戈夫曼送给这一学科的 意外的礼物 。
本书是为初涉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读者撰写的导论性著作,旨在提供传播研究的完整路径与方法。全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知识合法性的介绍;第二板块为问题意识,讨论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第三板块为方法意识,讨论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三种方法论范式以及计算机环境下的19种具体研究方法;第四板块为论文结构,介绍论文的常规结构模式。全书在对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及论文结构进行讨论时,不但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规范,而且结合核心期刊大量已刊登论文和未采用投稿进行了案例说明,意在提供前车之鉴,为学术研究及学术表达指点迷津。
走出去 是一项国家战略,源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进对外开放理念;新世纪初,经济领域的 走出去 逐渐拓展至文化领域,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对外传播工作, 讲好中国故事 和 传播好中国声音 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的两条主线,旨在推动中国话语 走出去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以《中国话语 走出去 :译介与传播研究》为主题,在系统梳理我国 走出去 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的学科交叉理论作为指导框架,从领导人话语、革命话语、文化话语、时事话语、政治话语、影视话语、文学话语和学术话语等多个维度,并分别以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求是》杂志英文版、《北京周报》、《白夜
“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系列丛书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传播系主任王鑫、学术发展部副主任丁凡担任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多位教师参与了翻译及审校工作。德国知名媒介理论学者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建筑师及媒介理论家丹尼尔·里伯斯金担任丛书顾问。本套丛书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的思想、学派以及研究成果,致力于将经典、创新、前沿的媒介理论引入学者和公众视野,适用于对媒介理论研究、学科交叉及创新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受众。 本书记录了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在其主持的媒介思维谱系论坛上与欧洲多位著名学者的对谈以及延伸的思考。对谈的主题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主导地位到视频实验主义以及声音媒介研究,再到拓展的图像概念;从控制论、技术哲学到信息科学和其他符号机器实验;从美
《麦克卢汉精粹》精选麦克卢汉十余种著作,分四部,含十九章,再加首尾的 绪论 和 各章注要 ,囊括了这位20世纪思想家和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的思想精华。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互联网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论断: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是讯息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 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 地球村 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
《认知传播学》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认知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认知传播融合创新的基本条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阐述了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功能与任务,揭示了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及其体认过程与典型模式、效果与测评的基本规律,说明了认知传播视阈下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认识其文化价值及社会环境,论述了认知传播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的关系。《认知传播学》作为一本跨学科研究的专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传播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具有前沿性、学术性、系统性、应用性、科学性等特征。它对于活跃传播思想、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更好地建立内容生产机制、正确评估内容传播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伊尼斯的著作本身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只要尝试读那么一次,显然就可以知道,他是值得一读的。这样去读它,虽然要花掉一些时间,但还是节约时间。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他的每一页书上都是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有一个参考文献库。 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在现当代与日俱增的影响与地位,呼唤着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相应跟进和发展。而知识的传承,学术的繁荣,思想的进步,首先需要的是丰富的思想材料的积累。“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的创设,立意在接续前辈学人传译外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的事业,以一定的规模为我们的学术界与思想界以及业界人士理解和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以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而不必长期在黑暗中自行摸索。
本书稿是 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现代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决定着媒介的形态。因此,在科学技术史学的视野下构建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学研究框架,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必然选择。新闻摄影技术可以复制现实时空的神奇功能一旦运用于传播领域,即开辟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天地。本卷的主要内容梳理了围绕电影艺术的发展因为传播而强大,传播因为电影艺术的技术历史变迁而发展。该项目入选2021年度 出版基金。
《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前沿》收录了近年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分教师关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全书分为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教育三大部分,既有对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总体性、纲领性思考,也有从理论史、概念史、跨文化比较研究、新技术语境研究等角度进行的前沿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 清华学派 已初具特色。
《2022-202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由魏玉山主编
本书是为传播学专业初涉学术研究的读者撰写的导论性著作。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知识概念的介绍以及对知识合法性的介绍。第二部分为问题意识,即讨论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第三部分为方法意识,即讨论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三种方法论范式以及计算机环境下的19种具体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论文结构,讨论论文的常规结构模式。在对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论文结构进行讨论时,本书不但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规范,而且结合刊登论文或未通过审稿的文章进行了案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