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涵盖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成果,由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内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附录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的思路,全面厘清管理脉络,创建了符合东莞图书馆发展特色的制度框架体系,为东莞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南,进一步促进了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上,延续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思路,并重点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制度体系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制度规范行为;结构上,全面、完整,从组织文化到行政管理再到业务规范,全方位涉及,并自成体系;时效性上,反映了东莞图书馆管理规范的研究成果,紧贴实际,并与国际上通行的绩效管理与评估接轨,具有前瞻性。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对人的认识活动造成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也正在为认识论研究开辟新走向、带入新范式、提供新动力。本书就信息革命对认识论的新挑战和提出的新问题加以了多维梳理和回应,从认识论的经典视野和知识论的主要论域探析当代认识活动的若干新特征,包括认识对象的技术显现、认识来源的网络获取和认识过程的人机分工、认识方式的算法分型等十个方面,并深入分析由此带来的技术显现的实在性、经验的技术性生成和基于脑机接口的知行合一等认识论研究新拓展,从而借助信息革命的强大驱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脑机接口、移动互联网、虚拟实在等信息技术的前沿成就,构绘一幅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图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2020-2021》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编委会编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重娶的议题,本书昭示,一旦突破了寻求“内部”规律的“去政治化”窠臼,传播研究将释放出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问题的巨大潜力。在这个意义上,这部著作既剖析了媒介景观背后的权力结构.也挑战了当下传播研究的典型知识症侯。
可见,还是不可见?这已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形形色色可见的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是种种不可见的文化、思想和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的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传播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它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必然要求。本书集纳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的研究精华,围绕“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这一主题,对相关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和细化,以视觉文化理论的现状与发展、视觉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变动、视觉文化传播的表象与现实、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命题作为学术焦点,从理论建构、视听阅读、视界扩展、影像个案等多个层面对视觉文化传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展示了视觉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动态。全书既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颇具现实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2006-2017》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编译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经历了深刻的调整。国家主权的实质内涵不断被大规模跨越国界的生产、贸易和金融活动重新定义。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传播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作者程曼丽和王维佳试图立足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主要问题,以高度现实主义的立场分析新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对外传播的理论与效果问题。作者总结了全球化时代对外传播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国家形象塑造与软实力提升这两个对外传播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分析理论与现状的基础上,本书还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对外传播的效果问题。作者将有关态度改变、舆论塑造和文化教养的传播效果理论与中国对外传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分析其应用方式和应用前景,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稻评
本书沿着结构-行为-绩效-环境的框架展开研究,从报业市场、报馆组织、民营报三个层面入手,深入剖析民营报业结构、经营行为、经营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多个指标对民营报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测量与分析。本书将中国现代民营报业置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认为其规模结构、种群结构、市场结构、组织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对报业经营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民营报业的经营绩效,报业经营绩效反过来又作用于报业结构和经营行为。三者之间并非线性的传导关系,而是多向的互动关系。民营报业的外部力量博弈以及内部因子互动,共同维系民营报业经营的动态平衡。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对人的认识活动造成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也正在为认识论研究开辟新走向、带入新范式、提供新动力。本书就信息革命对认识论的新挑战和提出的新问题加以了多维梳理和回应,从认识论的经典视野和知识论的主要论域探析当代认识活动的若干新特征,包括认识对象的技术显现、认识来源的网络获取和认识过程的人机分工、认识方式的算法分型等十个方面,并深入分析由此带来的技术显现的实在性、经验的技术性生成和基于脑机接口的知行合一等认识论研究新拓展,从而借助信息革命的强大驱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脑机接口、移动互联网、虚拟实在等信息技术的前沿成就,构绘一幅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图景。
本书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世之作,篇幅不大,却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和功能,提出了脍炙人口的“5W”传播模式和社会传播的三功能说。“5W”的模式是:谁(who)对谁(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说什么(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effect)?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是:(1)守望环境;(2)协调社会各部以回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5W”模式和三个功能成为后起的传播学家继承、批判、修正和发展的基础。
二十多年前,我就与西藏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汉藏两种文化交流的历史越了解、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发感受到汉藏两种文化传统的互相渗透是如何的深刻和不可分离。遗憾的是,这却不为世人所了解和认同。后现代的西方人将西藏理想化为一个精神的乌托邦,或者说香格里拉,而同时将China(在他们看来是一个纯粹汉人的国家)编排成了一个与西藏完全对立的异托邦(Heterotopia)。乌托邦是一个莫须有的地方,就像香格里拉在英文词典中的定义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一样,是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反的、理想化了的一种形式。而与它相对的他者空间,则是一个与乌托邦完全对立,甚至倒置的地方。它与乌托邦中的一切形成强烈的对比,故称。“异托邦”。西藏就是当今西方人心中的乌托邦,代表了人们所能想见的一切美好,而China则正是与它形成强烈对照的异托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史略(1938-1945)》收录了1938年至1945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的历史和资料,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资料上搜罗宏富,注重对历史真实、历史情境与历史细节的再现,注重对原史料的客观展示,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场,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像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直接威胁侵华日军战略要点,成为敌人心腹之患,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2011年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和陈列艺术委员会策划举办了题为"策展--博物馆陈列构建的多元维度"的艺术研讨会。《策展:博物馆陈列构建的多元维度》就是该学术会议提交论文的汇集。《策展:博物馆陈列构建的多元维度》收集了北京地区博物馆数十位业务研究人员的文章,大家围绕展览陈列的策划及策展人员问题集中讨论、各抒己见,既有个案分析,也有宏观总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展览陈列领域的成果和水平。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藏书的观念和形成一种行为,比之于书籍的产生当然是稍后的事实。可以设想,典册(或称书籍)一旦出现,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记忆,促进人们思维并产生新的行为;另一方面,典册又是一种重要的凭证,它是一种需要反复查考,并值得yongjiu保藏的物件。典册成为人类思想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媒介,把书籍说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意义正在于此。典册成为政治活动、经济交流、文化艺术创造必不可缺的因素。因此,人们对典册的认识肯定是不断变化的,由起始阶段的单页、集合称为典册。典册数量增多,必然产生保存观念,又从保存发展到检索,这样多次使用、yongjiu保存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无序到有序化的管理,由单纯的收藏进而主动收集、整理、保藏、利用,就会要求的次序、等级和分门别类的管理秩序,藏书思想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蒙古源流》成书于1662年,清朝康熙元年。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衮扎布,将《蒙古源流》的一部抄本进献乾隆皇帝,根据乾隆旨意,将《蒙古源流》译成满文,1790年前后又译成汉文,题书名为《饮定蒙古源流》,并收入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中。 《蒙古源流》的学术价值,从史学角度概括地说,在于它比较系统的和集中的记述了15-17世纪蒙古社会的概况,是一部明代蒙古的编年史,也是蒙古史著作中较早的一部从古至17世纪中叶的通史。
《西藏新闻传播史》所展示的,是西藏原始文明时代至公元2000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在西藏地方的新闻传播现象,以及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是西藏自治区 区域新闻发展史 :阶段西藏古代的信息传播[原始社会-1907年前]始于新旧石器时代,止于1907年《西藏白话报》创办之前。此期形成了以声音、驿道、文告、碑刻为主要途径的传播方式,产生了诸如议事会、会盟、习惯法等形式的信息发布机制和 类新闻法 ,出现了公证人、会盟使、贡使、中央驻藏大臣等信息传播者,构建了西藏独特的信息传播框架。西藏古代的新闻传播,包含了原始信息传播时期[远古-公元6世纪]、吐蕃信息传播时期[公元7-12世纪]和元明清信息传播时期[公元13-19世纪]等三个历史阶段。 《西藏新闻传播史》所展示的,是西藏原始文明时代至公元2000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在
闫伊默著的《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以“仪式传 播与认同”为主题,从“仪式传播”这一人类惯常行 为的角度对认同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力求能够探明“ 仪式传播”作为一种机制在认同中的运作模式、功能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