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福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一系列讲稿和文稿,以这十年中在福柯思想中占据中心位置的疯癫、语言和文学为主题。这些文稿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域来组织:疯子在社会中的身份和位置,疯癫、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20世纪60年代文学分析的演变。作为Vrin出版社近年来新近整理出版的福柯作品系列中的一种,本书所收集的内容大多为此前没有刊行过的文稿和发言,在福柯著作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对于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众多学科的人文学者来说,本书也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提供了令人激动的观点和启迪。
拉丁语原本是古罗马拉提姆地区的方言,后来转变为具有严格使用规范的经典语言,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并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得以广泛传播。罗马帝国没落后,拉丁语在很长时期仍然是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几大洲。 本书融合语言史和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拉丁语与英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的关系,完整呈现了后罗马时代拉丁语的兴衰。作者认为,只有了解拉丁语在多语言交流空间中不断发展的总体情况,才能理解欧洲拉丁语文化传统。尽管拉丁语看似已经 死亡 ,但它影响着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在内的众多语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清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汉字简化的起始阶段。尽管该时期的汉字简化工作进行得不全面、不深入、不 ,但它却是自唐宋以来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减省形体、俗写形体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系统简化工作的中坚阶段。它为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字简化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本书全面搜集并整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的各类成果,将其按时间顺序编撰为“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年谱”;梳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发展过程,提炼该时段汉字简化发展的特点,把握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系统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与汉字简化相关的“术语”;总结汉字简化方法;探讨这一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书是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的2024年度合订本(精装)。《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为办刊宗旨,多年来紧跟时代脚步,紧贴语文生活,与时俱进地反映我国乃至整个华语圈当下的语用情况,为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收录在年度合订本中。耕耘三十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已经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出版物。
本卷收入王力先生的专著《中国语法理论》。 《中国语法理论》和《中国现代语法》是由一部书发展而来的,原来是1940年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所编的一部讲义,那时就叫做《中国现代语法》。后来根据闻一多先生的建议,把它分为两部书:一部专讲规律,即《中国现代语法》;一部专谈理论,即《中国语法理论》,并于1944—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印行。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时(后称“中华本”),王力先生写了一篇新版自序。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 古老的文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有了三千四百多年可实证的历史;如果追溯汉字起源的时间,则距今大约有五千多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由于汉字特有的表意性,使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社会及文化的载体。汉字本身所隐含的造字信息就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本书充分、正确地利用字形资料,同时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对汉字在几个有代表时期的字形演变序列进行梳理和排比,找到汉字的源头。本书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收字蓝本,一共选取约两千个汉字,基本包括了能说清源头的常用汉字,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学习需要,普通读者也可借助本书了解汉字字源。
全书共收录将近800个与植物相关的汉字,详细解释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常见用法以及汉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时搜集并标注这些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以及繁简写法等,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步揭示汉字的发展脉络。读者可以迅速了解不同汉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便是毫无文字学根基的读者,也能凭借自己对汉语的使用经验,很快读懂汉字的来龙去脉。
《中国字 中国人》以汉字为切入点,透过汉字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向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俗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现中华 传统文化的 魅力和时代风采。 本书按照中国人立身处世、美德建设的不同层面,精选107个汉字,分成修身自律、孝老爱亲、利他成人、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每个汉字用一篇2000字左右的国学小散文,阐述汉字字形、内涵演变及其价值理念,让读者了解汉字既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承载着人类共同价值。 朗朗上口的“百字歌”是本书的一大创新: ,修身自律(关注个人修养):人情性 志气命 仁智勇 廉谦静 习礼乐 贤而圣 第二,孝老爱亲(关注家庭幸福):孝悌友 老少敬 爱养亲 敦慕尊 谏戒让 家顺昌 第三,利他成人(关注社会道德与规范):宽惠恕 德义
本书为“大学讲义”系列的一种。汉语词汇史是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汉语有文献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自古以来方言就很复杂,历代累积下来的词汇以数十万计,而词汇的系统性又远不像语音和语法那样容易把握,一部《汉语词汇史》当如何写? 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方法? 本书即是对汉语词汇史的一个全面概述,详细介绍了我国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向作者展示了如何研究汉语词汇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每章 的思考题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让读者读书之余能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弟子箴言》共分“奋志气”“勤学问”“正身心”“慎言语”“笃伦纪”“睦族邻”“亲君子”“远小人”“明礼教”“辨义利”“崇谦让”“尚节俭”“儆骄惰”“戒 ”“扩才识”“裕经济”等十六卷,从十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训导学子和立德树人的道理,督策和规诫学子从小修身勤学,效法圣贤,以致远大,是一部文辞典雅、体例完备、寓意深刻的清代学子教科书。本书以《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影印吴大瀓手批同治九年覆刻本为底本,辑录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篇《箴言书院记》以志事之本末、书之功用;补入吴大瀓之序、但湘良之叙及文素松签跋,以资考其源流、版本;采用页下注,出注训释并举例,做到凡释有所凭,引典有所出;校记附卷后。
\\\"【内容简介】:本书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 甲种”之一。 日本汉文古辞书多为僧侣所编纂而成,并以古写本的形态流传至今。日僧基于中国的字书、韵书、佛典音义,编撰了古辞书音义材料,能够反映传统字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古籍整理、汉语史等诸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书以八至十三世纪的日本汉文古辞书为材料,着眼于古辞书的草创、形成与发展,对日本汉文辞书引用的音义材料进行全面且系统的介绍。全书 部分总观日本的古辞书研究,详细介绍日本关于汉文古辞书研究的 动向。第二部分是佛经音义与字书研究,整理分析作为日本汉文古辞书材料的字书《玉篇》《一切经音义》等,并对《华严经》《篆隶万象名义》《新撰字镜》《类聚名义抄》等著作进行系统研究。第三部分为字样书的研究,以日本辞书音义中的逸文为切入点
本书是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的2024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为办刊宗旨,多年来紧跟时代脚步,紧贴语文生活,与时俱进地反映我国乃至整个华语圈当下的语用情况,为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收录在年度合订本中。耕耘三十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已经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出版物。
\\\"【内容简介】《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选取了吴方言区的十个方言点,根据吴方言的自身语法特点来设计问卷,深入探讨吴语的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通过语法问卷和实地调查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外”的,即吴语相较于其他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二是“对内”的,即吴语各片区或地理单元的内部语法差异。《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详述了每个范畴和例句的调查任务,以及方言语法调查的方法论问题,旨在高效获取目标方言在各语法参项上的基本取值,从而构建相应的语法范畴系统,为后续的对比/专题研究提供基础。\\\"
本书从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心理性格、文化艺术、生命关怀等角度选取了数十个汉字,从字义和字的源流等方面着手,结合图片、案例、名言等,多角度、多层次讲述人生修养之道。本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能在较小的篇幅内将较为艰深的修养之道说清楚,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 语言——诗性言语的心理发生》是鲁枢元奠定自身学术地位的文艺学专著。 文学性的核心是诗性,诗性是人性的底色。本书所探究的是“文学语言的心理发生”,亦即诗性在人性中的发生与遗存。文学语言是如何在一位作家或诗人的心中产生并呈现出来的?诗性的语言如何在人性中扎根生长?当诗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时,文学艺术如何再度达成对于日常生活的 ?这些问题往往被正统的语言学家忽略。 鲁枢元力图跳出结构语言学的框架,发现主体生命在言语活动中的律动,进而探讨人类对于语言的突破与 的可能性。 《 语言》 提出“次语言”“常语言”“超语言”“言语流”“言语场”“裸语言”等理论概念。在本书中,作者力图从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的特异存在中寻找艺术 常规、文学 语言的脉络线索。由此,读者将会看到,一个当
《文言津逮》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谈的是讲文言或学文言时会碰到的一些问题。“从古今文字的异形、异义、异用,讲到反映在文字上的古今风俗习惯的差别,又讲到由于传钞、版刻的不同而产生的疑难。以过来人的资格,把学习文言所可能遇到的困难,给读者一一指明,并且告诉他怎样去克服,正如一个有经验的障碍赛跑运动员指点后来者怎样通过那花样繁多的重重障碍。”书后附有工具书举要,从读者实用的角度出发,简明扼要,为初学文言者指明了门径。
格雷马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1917~1993),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符号学巴黎学派的核心人物。其所从事的研究与他的相关论著对符号学学科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格雷马斯一生编写的主要著作包括《结构语义学》(1966)、《论意义》(1970)、《论意义Ⅱ》(1983)、《符号学词典》(1979)等。其中,《结构语义学》、《论意义》(合并为上下两册)中译本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分别干2001、2005年推出,《符号学词典》的中译本也即将在本书出版后不久面世。 受索绪尔与雅各布逊关于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研究的影响,格雷马斯认为,人们所接触的“意义”产生于“语义素”单位之间的对立。这样,以意义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格雷马斯试图由语符语义关系的形式化内在地推演出文本的意义系统,以结构语义学建立起一套语法。格雷马斯对
“一”不仅是数字的开始,也代表万物的起源。在“一”所衍生的汉字中,蕴藏着传统文化中“万物本于一”的思想。天本为大,一切从天而来。 “一”衍生出天地,复又化育出日月与世间万物。前两章依次介绍“一”如何衍生出与天、地有关的汉字。后三章解读的是与天上神灵、日月相关的汉字。神仙和日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引发了人们无穷的探知欲望。古人通过推测天意,“卜”描写的是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这是先民探求天意的重要依据。人们观察天体,无论太阳、星星还是月亮都是圆的,于是产生了“日、月”二字,又以圆孔的玉琮或圆形的玉璧祭天。这些都是先民们了解上天、探究宇宙的过程。 本书从“一”开始,收录近500个与神灵相关的汉字,详细解释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常见用法以及汉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时搜集并标注这些汉字的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