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1926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参展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黎先生采用 图解法 讲解汉语,极富特色和创造性,此图在绘制过程中还获得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参订。看到此图后,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钦佩不已。 这份珍贵的汉语文献,版本稀少,我们花费很大力气才从民间打捞整理而成,并辗转联络到黎先生后人获得授权。我们邀请国内文学、语言学专家对 潮流图 进行解读,用通俗的语言,把有史以来直至现代的汉语文学演变潮流的概貌呈现给读者,力争为汉语言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留下一部严谨的小传。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本套书是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广大汉字爱好者、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的一套字理快速查询工具书。让读者对于汉字字理能充分借鉴古今专家学者在文字学、声韵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及自身的汉字文化水平。 本套书分两册,分别是《常用汉字字理 象形指事会意卷(修订版)》和《常用汉字字理 形声卷(修订版)》,两册共计收录常用汉字3000个,全书采用字典式编排,含音序、部首两种查字模式。本次修订版根据近年来的新标准、新规范进行了大幅修订,同时也对某些旧的提法和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更新修正。
《关山明月:古突厥回鹘碑志写本的历史语言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北朝至隋唐民族碑志整理与研究 以胡语和境外汉语碑志为对象 (编号18ZDA17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 胡语与境外汉语碑刻与唐代西北地区历史 (编号2019jbkyt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关山明月:古突厥回鹘碑志写本的历史语言研究》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为:《东突厥汗国的拓拔语佛教集团 婆罗米文慧斯陶鲁盖碑文研究》《华夏称号 王 在暾欲谷碑中的出现》《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的 c lgl(c lgil)》《蒙古国回鹘四方墓出土鲁尼文刻铭释读 兼谈鲁尼文字形之演变》《米兰出土 Or.8212 76鲁尼文军需文书研究》 《突厥鲁尼文原字 V 的释音》《和田出土鲁尼文木牍文再研究》《吐鲁番雅尔湖石窟第5窟鲁尼文题
《语言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内容包括:语言的研究、语言的用途、言语社团、世界上的语言、音位、语音结构、句子类型、语音演变、文字记载、方言地理学、语义变化、文化上的借用等。
借助大规模真实语料探究人类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机制,是数智时代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书精选了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以大规模依存树库为基础,围绕语言的线性结构和网络结构对语言这一“人驱复杂适应系统”所做的探索,其中包括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和“依存方向连续统”等。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友好易读,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数据驱动的语言研究”、“为什么要开展相关研究”,以及“应该如何开展”等问题。
本书由导论、十九篇论文和后记、索引等组成,主要集结了西方学界关于语文学讨论的十九篇经典文章,涵盖介绍作为现代人文学研究之基础的语文学的定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基本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到分门别类地探索语文学于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研究,特别是于东方学中的运用和具体实践,后总结讨论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和世界观的语文学对于当今人文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读者,特别是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或者任何一位致力于人文学术的实践者,于各自的学科内思考和运用语文学这一基本的学术工具,进而倡导中国的文科研究回归到现代人文科学基础的轨道上来。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对每个关心中古医学史的研究者而言,孙思邈都是 房间中的大象 ,他的传记和著作构成了理解这个时代医学知识和医者身分的基本要素,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中古医学史几乎就是 孙思邈的时代 。虽然孙思邈大医和隐逸的双重面孔使得他和关于他的医学史叙述总是与这个时代保持着距离。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中古医学史的历史图景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既是因为新材料的出现:墓志中呈现的医学家族、出土文书中保留的医学文本,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同时代的其他医者和医学著作;也是因为新方法的推动:当研究者尝试将宗教、性别、代际、地域、城市、中外文化的互动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纳入到中国医学史的叙述的同时,这些因素也在改变着中国医学史对研究对象的身分认定。医学史中不再只有重要的医者和医书的作者,与医学相关的历史人物身分
《康熙字典》是第一部以皇帝命名、第一次用 典 命名的字书,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6年,是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然其编定、行世三百年来,誉声毁辞,此起彼伏。道光七年(1927),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合撰之《字典考证》刊行,开《康熙字典》纠缪之先。是书先由王念孙确定体例,并考证一卷示范。王引之完成考证工作之后,王念孙审阅定稿。是书共纠正各类错误2588条,进一步完善了《康熙字典》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整理,以1962年中华书局据晚清同文书局影印《康熙字典》所附之《康熙字典考证》为底本,精心校注。
本書通過對齊系金文全面搜集,獲取齊系金文全面、准確、科學的實物資料;提出齊系金文分組的依據,理清齊系金文分國、分組情況,;找出齊系金文字形的內部差異、演變規律及構形特點;在對齊系金文系統綜合整理的基礎上,研究其所涉制度及曆史文化問題。 本書注重研究資料的完整和詳盡性,搜集過程中對器物的各種信息諸如圖像、器形、紋飾、銘文、來源、現藏地、著錄等信息進行詳細記錄,為進一步探究齊魯地區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本書兼顧其形制、紋飾、銘文、功能、組合及分域、分期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使齊系金文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新的拓展,取得新的突破。
沈钟伟教授的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汉语音韵史》)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提供了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也是一本面向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是了解汉语音韵学基本常识和最近进展的很好的参考书。
《汉语语言加工与阅读障碍研究》综合了作者硕士、博士、博士 后以及回国工作后前两年的主要研究成 果,共包含语音加工、阅读学习和阅读 障碍三部分内容。作者以自身的科研经 历为主线,介绍了自己十余年间的科 研探索之路,旨在以亲身经历启示读 者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以及从事科学研 究。目标读者为有志于从事心理语言 学研究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以及青年教师。
新唐书产生後,其严格的春秋笔法修史,加上特定的官方背景,便迅速取代旧唐书传播开来。後世学者对该书进行了大量考校工作,如北宋 吴缜、南宋 叶适、金 王若虚、明代 胡应麟、王世贞、朱明镐、清代 沈炳震、钱大昕、王鸣盛、赵翼、赵绍祖、汪曰桢、民国 岑仲勉等,他们在新唐书考校上均取得一定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成果,成为学术界中一大难题。本书将民国以前新唐书纪、传考校成果进行汇集,若前人成果存在讹误或需要补充,则再加考证,或补充前人考校依据,或纠正前人考证讹误,以期对唐史及新唐书研究有所脾益。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堪称西方人类古代文明的奇葩。全诗分24卷,15693行,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克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 《伊利亚特》极大地影响了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学创造风格,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心,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其文学成就在当今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 本书是《伊利亚特》的希腊语 汉语对照本,由国内两代古典文学翻译家罗念生、王焕生两位先生倾力译作,堪称珍藏佳选。
印度古典诗学的核心即梵语诗学在世界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限于各种复杂因素,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于印度诗学的研究虽有很大进步,但对印度古典诗学或印度现当代文艺理论的翻译和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重要的空白。本书结合历史的纵向视角和比较的横向视角,并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印度诗学的方方面面。作者以相关的梵文和英文文献、中译文等为基础,首先梳理印度 诗学 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印度诗学的发展历程等,然后介绍印度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与经典命题、主要文体等,接着介绍泰戈尔等印度现当代诗学名家及其理论,并初步考察印度诗学的世界传播和民族特色。对于深入了解印度古典诗学与现当代文论或研究东方文学、印度文学、比较诗学、比较美学、古典艺术理论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顾易、张中之著的《汉字美学》一书共分六卷,从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到心觉去阐述汉字的美学意象。每卷对应不同的感官体验,选取若干汉字,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解说。这种逻辑架构暗合于鲍姆加登关于“美学(Aesthetica)”的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是对中华美学思想研究的一个新探索。本书内容将汉字与美学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烛照“美”,用汉字揭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创造“美”。 本书试图通过对汉字美学的研究,窥探中华美学的核心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仁者爱人、兼济天下、融通创新、和谐共生等美好精神特质。以籍此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以期引导读者学会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留学生在中国逗留期间经常面临着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冲突。有学者指出语用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流困难的关键所在。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基于各种言语行为开展对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但是关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较为罕见。本研究试分析韩国、俄罗斯与法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请求时所采用的语用策略的特点,剖析来自三种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语用发展轨迹及透析影响他们语用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书主要聚焦于《金瓶梅》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并着重梳理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汉学界对这一奇书的理论阐释。全书主要呈现了英语世界在《金瓶梅》的实证研究、主题思想研究、人物研究、叙述风格研究、修辞研究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看,英语世界这一 他者 视角为国内金学界提供了一面具有跨文化意义的 比较之镜 ,有利于促进中西金学界之间的互证、互识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