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古汉语范畴词典》是作者在吕叔湘先生的引导下,对古汉语疑问、时间语义范畴进行几十年研究的成果。《疑问卷》包括自甲骨文至明清时期数千年间重要典籍中的疑问词语,分为十七个语义类别,每个词语按语法功能构拟出不同的句型公式,并列示书证。书中把古汉语疑问词语的语义、语用、语法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为从事古汉语研究与教学、学习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
本书介绍了在汉字流变过程中以秦文字为代表的周秦一脉文字书体的嬗变,并以此为主线,关照了东周秦国至秦王朝这段时期以来在剧烈动荡中不断发展的其他脉系的汉字。通过秦文字,探究古文字体系与今文字体系间的演进关系。结合详实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与艺术等方面,多角度研究秦系文字及秦文字的发展。本书详述了汉字的三次“大整理”,并以此为坐标,将“大一统”“书同文”等理念贯穿其中,对以往的秦文字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资料进行再分析、再整理,将秦文字进行科学分期,提出“三期七节”观点,对不同载体上的文字(简牍文字、陶文、砖瓦文、石刻文字、金文、玺印文字、泥封文等)、对“作法”(书写、镌刻、铭铸等)、对字体(篆、隶、行草等)进行分类,从而使研究思路 加清晰。
《现代修辞学》从语境、语体、风格、文风、语用、话语修辞、信息修辞、控制修辞、言语修养等方面着重探讨言语规律。
金文即我国古代青铜器物上铸刻的铭文,俗称种鼎文,书体多为大篆,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法艺术。 《金文集联》将代表周朝早,中,晚不同时期艺术特点的《周散氏盘》、《周颂鼎》、《周毛公鼎》、《周散氏盘》等十二种金文杰作,按原拓片分别集字为四言至十二言的对联七百余副,所集对联均为名人撰句,不仅内容丰富,且对伏工整,寓意深刻,集书法艺术与楹联艺术于一体。为方便读者,书中各副对联均附有楷书旁注,既保留了原篆文的艺术神韵,又利于读者临摹,鉴赏。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以小篆为主体的字典。《玉篇》是继其后部书字典。编者,南朝梁顾野王,字希冯。《玉篇》编撰于梁武帝大同九年。野王在序言中说编辑此书的目的是考证六书八体殊形、字各而训同、文均而释异的现象,唐高宗上元元年,处士孙强曾修订增字,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敕令陈彭年等再次重修。增字很多,名为《大广益玉篇》,即所谓今本《玉篇》。 《大广益会玉编》共三十卷,收字二万二千余,全书分为五百四十二部,与《论文关联》为原则,似乎是以字义相关为先后。每个空下先以反切释音,然后解释字义,有些还引有书证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诂训来释义,并把一些字的古体、异体附于释义之后。 《玉篇》是字书,又可用为韵书,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今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出版。为方便读者检索,特做检字附于书后。
此书为“王叔岷著作集”之一种。全书十卷,收虚字231个。王叔岷在四十余年的校释古籍过程中,于虚字偶有疑义,即参考清儒及前贤有关著述,以求解答。诸说如有疏漏及失误,则加以补充与订正。时有创见,溢出旧说,则撰《古书虚字新义》一书,收99虚字。后续有所补充增益,亦有不当删去者,最后加以综合整理,成此《古籍虚字广义》一书。
《当代语言学丛书·元代汉语音系研究:以 音系为中心》基于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书面文献音系“存雅求正”的观念为理论指导和分析手段,从汉语共同语演变的历史脉络出发,围绕《中原音韵》音系,对所见元代汉语各书面文献音系进行了系统整理、全面比较和详细分析。《当代语言学丛书·元代汉语音系研究:以 音系为中心》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理论建设、文献整理、语音特征揭示等各方面有所突破,尝试为元代汉语代表音系构建一套可行的方案,给纷繁复杂的其他各类书面文献音系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阅读大系之一种。阅读对象主要为该专业的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认识论及研究对象所涵盖的各个领域,包括类范畴与原型理论、语言客体范畴化(词类范畴与句法范畴)、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意象图式与凸显原则、句法象似性与语言表达式、概念整合与意义构建、构式语法与句法构式。同时,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在介绍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概括了汉语学界有代表性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解释汉语事实的主要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语学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概貌,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相关领域研究的独到见解。
本书命名为《田野语音学》,是专门为解决加强语文工作者基本功训练的任务而编写的。 全书共分为13章:1.田野工作中的语音学,2.发音的器官,3.元音音区的划分,4.元音的音值,5.声调性质的分析,6.辅音性质的分析,7.一般语言和方言音位系统求问法,8.汉语方言音系的特殊求问法,9.语音单位的划分与结合,10.词语的收集,11.语法材料的收集,12.词汇简表,13.记音样品。 本书从头到尾,围绕语音和方言田野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精心编排,精心写作。既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的需要,又考虑到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的需要。既考虑到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又考虑到训练过程的可操作性。既考虑到基本训练的系统性,又考虑到相应信息的全面性。 本书还提供了教学大纲一份,就如何安排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书在手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本书是本关于语义韵的专著。它首先简要介绍了语义韵理论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以及语义韵的研究方法;其次,探讨了外语义韵研究的概况并进行了对比,重点关注该理论在翻译、外语教学,词典编纂、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再次,它系统总结评述了汉语语义韵研究,并尝试从二语迁移的角度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韵冲突错误。最后,针对语义韵理论的不足之处,作者结合相关汉语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CAUSE”的历时研究,证明了语义韵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历史性”。
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问。人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都浸泡在符号的意义活动中。本书用100 组有趣的小故事,来说说符号学的一些基本道理。 目的是证明:符号就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有时好玩,事事普通。本书想提醒每个读者:我们人作为“使用符号的动物”,原来是如此生活的。
语言是经验的总和,汉字历经了数千年发展,形成出一套完备的符号系统,许多先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至今还留存其中。只是中文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乃至简体字的发展,笔画由弯而直,形体也越趋方正,慢慢失去了古代汉字的具象。 《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作者廖文豪先生摆脱了一贯以来依托于偏旁部首的解读方式,从汉字的人文特征入手,重新勾勒了汉字演变的路径,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解,将意义上互有联系的汉字都归拢在了一棵神奇的汉字树里,方便读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长那样”。《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中的每一个与“人”有关的汉字,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故事,书中历史和地理知识信手拈来,语言严谨又不失趣味性,阅读门坎不高
本书详细概述了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全书分为导论、历代的音系和语音的发展规律三大部分。在导论中,作者对研究汉语语音史要具备的四方面基础知识进行了论述。在历代的音系中,梳理了从先秦至现代的音系发展变化,并提供了历代语音发展表。*后,在语音的发展规律中,总结出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是 部全面而系统地对赣方言词汇进行历时考察与理论阐释的学术专著,是汉语方言学研究领域里的 成果。 作者肖九根将赣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与汉语发展史联系起来,对其作了 、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在对赣方言词汇进行溯本探源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变化中的“时间·空间·语主”三维互动理论,具体地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方言面貌,并借鉴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成果,对其运行机制、发展动因、构词理据、词汇特征、地域分布以及与其他方言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入的论析。与此同时,作者还就赣方言与相关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族迁徙与融合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揭示了赣方言发展变化的—般规律。对此, 语言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开教授评价说:“历史解释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