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本书以翻译变异之普遍现象为研究对象,依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构建了翻译适应变异论,全书分为八章。
本书对于各种不同的译文进行了剖析、对比、改正、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答一个疑问——应该怎样进行翻译,应该怎样评价译文。全书逻辑严密、实例典型,评价客观而有深度,并通过引用阐释力强的翻译理论而非个人的主观尺度评判译文,是广和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本书共由20个章节组成,书后有练习集锦提供给读者。本书共分二十章。章为翻译批评与赏析概论,第二章至第十章为英汉翻译批评与赏析;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为汉英批评与赏析。书中所收原文涉及的体裁有:小说片断、散文、演说、诗歌等。对于同一体裁,大多选取了两篇材料,并对其中一篇材料进行了批评与赏析。所有赏析文章均由不同评析者写成,以呈现出不同评析者对评析译文所采用的不同视角和所关注的不同层次和焦点,便于本书使用者从中得到各种启示并学习
蔡力坚等的《英汉实意翻译案例讲评》不深究翻译及译学的渊源,不分析比较各种流派及译论,而仅从实用角度讨论如何运用实意翻译的基本理念指导翻译实践,通过翻译误区分解(词义误区、文法误区、结构误区、文辞误区)和综合剖析(按内容分类),帮助翻译工作者避开陷阱,摆脱束缚,提高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