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中华翻译研究丛书第2辑(3):汉籍外译史》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翻译在国外、中国自然科学著作的外译、中国国内外译汉籍概况。力图记述中国翻译的渊源与发展,为系统地了解中国翻译事业的成就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属于“十四五”时期国家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本书整理了近年来活跃在浙江译坛的重要翻译家的个人访谈,以开放性的话题和多层次的内容,展现这些翻译家在浙江开展翻译工作的经验及其对翻译的追求精神。本书由37篇浙江省内翻译家的访谈构成,这37位代表性翻译家包括:飞白、朱炯强、郭建中、沈念驹、唐珍、刘新民、陈才宇、许钧、张德明、沈弘、吴笛、文敏、范捷平、郑达华、赵伐、王之光、郭国良、刘建刚、许志强、陆汉臻、应远马、金晓宇、辛红娟、许淑芳、张陟、孔亚雷、郑云、俞佳乐、刁俊春、傅霞、蔡海燕、林晓筱、张逸旻、赵苓岑、叶紫、许舜达,涵盖浙江译坛老、中、青三代,年龄跨度从20后到90后,充分体现出了浙江翻译的发展历程,亦能起到凝聚人心,促进浙江翻译事业发展的作用。
《《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区别于国内迄今为止有关《源氏物语》的译介研究。所谓译介研究实则包含两个维度:译介史研究与翻译验证研究。此前国内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译介史的研究,而《《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着力点在于翻译验证研究。所谓翻译验证,是指从译介学、文化学、接受美学等诸多方面,对《源氏物语》经典汉译文本 丰子恺译本、林文月译本、姚继中译本展开两方面的研究:一是译著与原著文本之间的翻译验证研究;二是不同翻译文本在汉语表达上的对比研究。
《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以实证考据和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按历时描述和共时批评相交叉的理路,在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学术视野内,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全书考察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辨析了均用TranslationStudies为其能指的译介学和翻译学之差异,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重新审视了翻译的目的、任务及其标准,提出了“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这两对概念,批评了功能派理论对二者的混淆,并用新批评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为论据,证明了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用确凿的论据证明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翻译活动不得不由、不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是明清期间“中学西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明清时期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并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文本在西方的翻译进行实证研究,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置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和明清时期“中学西传”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及具体情况,并兼及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误读和变异,以及由中国古典小说在异域的再现而完成的文化改写和文化塑造功用。
本书内容编排合理,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把本书分成九个部分,其中前两个章节为理论论证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的研究现状;后七个部分则是实践应用部分。分别对七种主要的应用翻译类型的英语翻译现状及问题进行概述,并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式与翻译策略,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全面,包括科技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广告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和公示语翻译,每一章节都有较为生动、丰富的翻译例析及技巧讲解。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译例,既有助于读者活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解决翻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便于吸取各种有用的语言材料。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有影响的翻译学派,被称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也是当代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该书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对其不足进行了深刻论证,对翻译界对该派理论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在此基础上,对该派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和运用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论述。对中国翻译学的发展以及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新法语语法(精装版)》是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经典教程基础上,考虑到国际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法语教学新观点而加以革新和丰富内容的新一代对外法语语法著作。《全新法语语法(精装版)》语法内容按照教程方式编排,简洁而全,囊括所有的法语语现象,帮助具有初步法语知识的非法语国家学习者明确地认识法语语法,从而掌握法语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法。 《全新法语语法(精装版)》的语法点紧密配合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的法语系列考试,编写严密、可读性强,具有相当的性和实用性。
《公文翻译:译·注·评》强调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学生具体的翻译作业,以改错、讲解、提问、加注的方式,把公文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或其他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文后还附有参考答案。另外,作者还针对文中涉及的具体翻译问题,用简短的方式,重点讲解相关的理论或技巧,使学习者不仅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还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供讲解的文章多为200到300字的英文节选,每篇文章构成一个短小精悍的单元,不至于使读者陷于冗长的阅读过程。本书适合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翻译从业人员及翻译爱好者阅读。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最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