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牛津大学博登梵语教授麦克唐纳所编撰的一部简短实用的吠陀梵语语法手册。这部吠陀梵语语法初阶与作者影响深远的《古典梵语语法初阶》可谓姊妹书。作者采用平行比对的方法,对吠陀梵语语法进行介绍,因此适合已经有一定古典梵语语法基础的读者使用。中译本为了方便读者与古典梵语进行比对以及快速定位与翻检,制定了详细的目录。考虑到原著的篇幅,中译本先行译出了原著前四章及附录三重音部分(本书的附录一),故对书名根据内容加以改定,以飨读者。
本书稿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的阿昌语陇川方言为研究对象,借鉴参考语法的描写分析原则,综合运用现代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兼顾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范式,采用田野调查法、描写法及归纳法,对陇川阿昌语的语言本体结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话语结构等)进行系统描写与深入分析。 本书稿分为 导论 语音系统 词汇系统 语法系统 话语分析 ,共五章,其中,第四章 语法系统 是书稿描写、分析的重点。书稿后附 长篇语料 (3篇)、 分类词汇 (4000余条)、 语料缩略语对照表 及 陇川阿昌语拼写符号 。 本书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书稿是国内部基于参考语法描写分析框架下的陇川阿昌语专门性研究文献,语料丰富、真实、自然,均为作者田野调查所得。此外,书稿还重视文本材料的基础标注,注重恰当使用莱比锡标注法(Leipzig Glossing Rules)
周韧副教授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韵律与语法的互动关系研究》,经过修改后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要我写一个序,我就借此机会对该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特色略作述评。 ???该书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中语音层面与语法层面相互制约的有关机制,研究重点是现代汉语中韵律对语法的制约作用。众所周知,语言中韵律与语法的互动关系,是近些年来国际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课题要求研究者对国内外关于重音、焦点等相关理论、对于汉语语法与韵律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比较准确的掌握。他利用英语阅读能力强的优势,大量涉猎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加以爬梳和整理,努力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且结合汉语的语料事实,评价其优劣得失,择善而
本书是介绍21世纪是语义语言学的世纪,汉语语法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都需要既能反映汉语典型个性又植根于语言本质共性的理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语义系统的潜在机制是网络性,语义网络的形成过程是建构性。根据语义统一场理论,语形是语义的标记性,词类是语义的聚合性,句法是语义的缠绕性。语义语法学以义征挖掘和义场建构为基础,以语义范畴提取和语义句模抽象为中枢,以基于义征缠绕的语义网络建构为目标。只要对语言系统描写、语言机制探索和语言能力模拟的目标为变,就务必穿越语义的“沼泽地”,而的路引就是语义法学理论。
《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以佛经译者和近现代西学译者为中心》以译者主体与主体性为切入点,以社会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将译者主体性的审视与考量放在佛经翻译和近现代西学翻译的背景之中,探究译者主体在文本操作层面呈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社会历史语境、诗学规范和语言使用层面体现出来的客观受动性。《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以佛经译者和近现代西学译者为中心》建构的社会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具体包括源文和译文对照分析的微观行为,译者主体性提炼与分析的中观行为,以及社会历史语境、诗学规范和语言形式的宏观行为。具体而言,社会话语分析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从中提炼出译者主体性的文本表征,然后将主体性特征置放在社会历史语境、诗学规范和语言形式下予以透视和洞观。
本书是句法像似性的经典著作之一,其目标是挑战任意性的垄断地位。全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结构如同非语言的图示,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原因偏离像似性。像似性与任意性总是不断竞争。语言中的任意性并非源于人类遗传的天性。而是源于经济性、泛化和联想等比较常见的原则。书中内容涉及条件句、并列结构、使役构式、领属的表达、反身和相互代词、动名词短语等众多具体的语法领域。来自116种没有谱系关系的语言里的大量例证显示了不同语言在像似性方面的类型差异。本书对兴趣在语言与语言交际、语言共性、对比语言学等理论问题以及上述具体的语法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以Talmy(2000)的词汇化模式理论为视角,全面描写了路径动词的演变、路径卫星成分的演化过程,阐述了汉语史上位移事件中路径表达的变化,揭示了汉语在语言类型上的转换。 全文共分五章: 章 绪论。对本书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所涉及相关研究作了概括介绍,并针对汉语中的语言事实对有关概念作了界定和评析; 第二章 路径动词的演变。分类描写了三类路径动词中典型成员的历时演变,并阐述了其演变机制。 第三章 路径卫星的演化。通过详尽描写“趋向类路径卫星”、“介词类路径卫星”的语法化历程,展示了路径卫星成分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路径表达的变化与影响。讨论了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路径表达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总结全篇。
本书是关于研究“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的专著,书中包括了:“肉”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风”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火”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古语词全新解析妙趣横生,古汉语知识传授精彩纷呈。它是学习文言文的良师益友,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向导。全书共100篇,每篇千字左右,深入浅出对众多古代汉语常用词和词语进行解释,纠正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很多错误的解释。本书是祝鸿熹教授几十年科研和教学心得的总结。因为是一本普及性较强的图书,因此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人均可成为本书的读者。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二、三、四等四章十一节,先后讨论了“词的内涵”、“词的离散性问题”、“词位和词位变体”、“语素的确认”、“构词法”、“构形法、”、“基本词汇理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等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是第五、六、七、八、九等五章二十节,先后讨论了“基本词”、“一般词”、“古语词”、“新词语”、“方言词”、“外来词”、“聚合同”、“成对词”、“缩略词语”、“典故词”、“惯用语”、“成语”、“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隐语”、“詈词”、“同形词”、“异形词”、“逆序词”、“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类义词”行二十八种词汇现象。部分中原来准备讨论的“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问题以
本书共收集隐语行话黑话一万余条。注:这类书大体是互相摘来抄去,怀疑是出版社凑任务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