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逻辑 语法 修辞(第2版)》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朱德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先生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语法丛稿》等论著是科学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经典,是指引编者周国光和张林林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南和灯塔。这本《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和方法》是周国光和张林林多年来学习朱德熙先生论著的心得和体会。书本阐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及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理论,现代汉语词类理论,句法同构理论和句法结构系统,关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理论,句法结构二重性理论,关于指称、陈述、修饰的理论,汉语语法本位理论,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格分析,语义属性分析,语义指向分析。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的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本书对前人的词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说明了研究中很多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比照印欧语建立的 名动分立 的词类模式不适合汉语研究。而从 名动包含 的词类格局出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书在形式句法学研究范式下,提出一个名词性短语形式句法理论方案,系统考察黎语名词性短语句法结构,旨在挖掘和分析更为细致的语言事实,对黎语进行理论刻画。本书把黎语名词性短语分为两大类:内涵式名词性短语和外延式名词性短语。在内涵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主要讨论黎语形容词短语和关系短语,重点关注形容词和名词的句法关系,以及关系短语的句法生成。在外延式名词性短语方面,本书重点考察黎语指示代词短语、数量名短语、领有短语、量名短语、光杆名词短语、复数标记kun、双重量词短语等句法结构。本书把黎语纳入现代语言学前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给黎语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的学者关注黎语,了解黎语语言与文化,有利于保护和挖掘黎语语言与文化资源。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本书分为“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两个部分。其中,“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分为多音误读、声旁误读、形近误读三个板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分为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近,读音不同的字误用三个板块。各部分按照成语首字笔画排列,笔画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按照起笔笔形横、竖、撇、点、折的次序排列。 本书共计收录易错成语1000余条,由于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可能也是容易用错的字,所以前后两个部分会有少量重复的成语词头出现,但是侧重点或者辨析的字词会有所不同。
这本《语法问题追踪集》,收入笔者1994年至2001年发表的文章29篇,分成了四组。组,偏重于问题研究的宏观讨论,较为概括。第二组,偏重于共同语语法问题的微观讨论,较为具体。第三组,偏重于方言语法问题的讨论,有的较为宏观,有的较为微观。其中,《说“兄弟”和“弟兄”》一文,基本内容属于词汇,但某些地方也提到了语法:《“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所讲的并非方言说法,实际上还是共同语现象,但由于提到了“地方风味”,因而作了稍为特殊的处理,附缀在了这一组。第四组,讨论文风与文品、教学与测试等问题,有的直接针对语法,有的涉及了语法。四组文章后边,还收入了“序言六篇”和“短文四篇”。“序言六篇”中,篇为《文化语言学》个版本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之所以选入,是因为第二篇为《文化语言学》
《当代语言学丛书:汉语语法语义应用研究》包括了汉语的共时语法与历时语法、汉语方言语法、汉语文学语言学与话语修辞、汉语语法与社会语法学等。任何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都无法回避语言学的三个基本论题,即语言的起源、语言多样性和语言的本质。这些论题意义重大,至今却没有达成共识。分析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感。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三个论题都与食物链密切相关。简单地说,第一个吃错食物的古猿产生了语言,进化为人类。第一个吃错食物的人,产生了方言。语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结论足以开辟语言学的新时代。
《 元曲选 状态词用法词典》是专书的专类语词词典,收录并解释了《元曲选》原文中1300多条状态词的结构、意义、用法、语音变化等。书中的状态词包括拟声词、拟态词、状态动词和状态形容词。本词典所收条目首先按词条的音节排列,分为《元曲选》双音节状态词、《元曲选》三音节状态词和《元曲选》四音节状态词三个部分。每一词条下一般由意义、用法、相关词语、语音构拟、按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意义和用法是所有词条的内容。本词典有两大特色:一是穷尽性的计量统计。每个词条在《元曲选》中的出现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个义项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种用法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二是运用 变形重叠 的理论分析了部分状态词构成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不同,汉语的反身代词在理论上可以离先行词无限远,因此成为检验、修正和批判乔姆斯基理论中“约束条件”(Binding Condition)的热点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理论语言学界围绕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展开了持续的争论。生成语法学派沿袭乔氏经典约束理论框架,提出一系列的修正方案和规则,以解释管辖语域之外反身代词长距离受约束的问题,如“曲折短语附加法”、“题元等级”和“中心词移位”等,而语用学派则认为“自己”类的长距离反身代词主要是语义—语用的问题。 本书旨在概述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并简要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一、汉语和一些西非语言中长距离反身代词对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挑战;二、黄正德等生成学派语言学家对乔氏理论的修正;三、徐烈炯等 学者对生成学派的批判和修正;四
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不同,汉语的反身代词在理论上可以离先行词无限远,因此成为检验、修正和批判乔姆斯基理论中“约束条件”(Binding Condition)的热点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理论语言学界围绕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展开了持续的争论。生成语法学派沿袭乔氏经典约束理论框架,提出一系列的修正方案和规则,以解释管辖语域之外反身代词长距离受约束的问题,如“曲折短语附加法”、“题元等级”和“中心词移位”等,而语用学派则认为“自己”类的长距离反身代词主要是语义—语用的问题。 本书旨在概述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并简要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一、汉语和一些西非语言中长距离反身代词对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挑战;二、黄正德等生成学派语言学家对乔氏理论的修正;三、徐烈炯等 学者对生成学派的批判和修正;四
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不同,汉语的反身代词在理论上可以离先行词无限远,因此成为检验、修正和批判乔姆斯基理论中“约束条件”(Binding Condition)的热点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理论语言学界围绕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展开了持续的争论。生成语法学派沿袭乔氏经典约束理论框架,提出一系列的修正方案和规则,以解释管辖语域之外反身代词长距离受约束的问题,如“曲折短语附加法”、“题元等级”和“中心词移位”等,而语用学派则认为“自己”类的长距离反身代词主要是语义—语用的问题。 本书旨在概述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并简要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一、汉语和一些西非语言中长距离反身代词对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挑战;二、黄正德等生成学派语言学家对乔氏理论的修正;三、徐烈炯等 学者对生成学派的批判和修正;四
本书是作者朱莹在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做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一部专著。作者从语音和词汇入手,对榆林镇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榆林镇话应归入胶辽官话,它是包围在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盖桓片之中的一个方言岛,它与辽宁省的庄河方言和山东省的蓬莱方言属于同一语源。《集安市榆林镇话语音词汇研究》分为语音和词汇两个部分=在语音部分,作者对榆林镇话的语音系统及语流音变进行详细的描写,把榆林镇话语音与中古音、普通话及其周边方言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从中理出榆林镇话的方言系属。在词汇部分,作者从构词特点、词义特点、功能特点、儿话特点等角度对榆林镇话的词汇进行了考察,收集整理出《榆林镇话词汇表》,共收词语2599条。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语词汇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丰富的历史文化。用对了,出口成章,彰显文采;用错了,贻笑大方,当众出丑。张国风编著的《常用成语纠错480例》汇集了人们常用的、易错的成语480例,并对其出处、本义、正确用法进行分析解释,希望能对有缘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