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更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为全面展示近代以来的 黄河历史 ,讲述近代以来的 黄河故事 ,弘扬近代以来的 黄河精神 ,兹谨择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关黄河的文献资料,编为《黄河文献系年要目(1911-1949)》。本目所录黄河文献概有三类:一是政府文书,如奏折、政令、公报、公告、新闻、议案、法规、训令、纪要、报告、预算、档案等,这些文书及时记载了1911年至1949年间与黄河有关的灾害治理、水利工程、战时应对、生态保护等实时情况,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特点,是研究近代以来黄河治理史的重要文献;二是学术文章,主要为发表在《东方杂志》《黄河水利月刊》《禹贡》《黄河》《国民杂志》《古黄河》《申报》《文史杂志》《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月刊》《中山学报》《水利通讯》《史学季刊》等的报刊论文,如翦伯赞《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中
武汉大学图书馆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现有古籍藏书近50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6000多部,97000余册(件)。本书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加以编排和著录,对所收图书的书名、卷数、著者、刻抄印年代、地域、刻书机构、行格字数、边栏、书口、刻书牌记、钤章、刻工等事项作了详细和准确地揭示。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书系甘肃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甘肃省图书馆1912年以前古籍21817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内容介绍:本书系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1912年以前出版刊刻的古籍一万两千余条,著录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巴蜀地区文献为特色,古籍入藏多渊源有自。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本书系首都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古籍五千三百余种,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作者通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究,阐述了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本书的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的对象。
内容简介 本书系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录上饶地区九家收藏单位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9443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该丛书已出版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140余种。
本书系江西省萍乡地区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萍乡地区7个收藏单位1912年以前古籍将近5000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外台秘要方》主要介绍: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著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
本书由任建树先生主编,由安庆党史研究室协助,选编了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作品890余篇。全书作六卷:第1卷(1897-1918),第2卷 (1919-1922),第3卷 (1923-1925),第4卷(1926-1931),第5卷(1932-1942),第6卷为音韵学文字学卷。按发表时间收入了陈独秀1897年-1942年发表和未发表的各类主要论著。所选文章均依据权威资料和《新青年》、《向导》、《安徽俗话报》等重要报纸的影印件精心编选和严格校对,优选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权威和准确性。
本套书系统地考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乖错违失,并对所论述的许多种古籍,从内容、版本,到作者生平,都作了翔实的考证。余嘉锡先生写作此书二刚后经历约五十年的时间,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据著者自叙,这部二十
内容简介 本书系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录该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30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该丛书已出版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140余种。
目前那些标以古陶瓷鉴定理论的书籍,多数是以传统标形学为理论基础的图录集成。其中不乏味同嚼蜡般的抄袭之作和盲人摸象式的经验之谈。本书系笔者几十年来在研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古学、历史学、矿物学、物证学、陶瓷工艺学等各门学科知识基础上学习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心得体会,即所谓从“标形学到痕迹学”的研究报告,亦系作者多年来的鉴定实践总结,图文臻茂,娓娓道来,极具学术性、艺术性、工具性和性。
《神农本草经》是汉代本草官员的托名之作,后因战乱丧失。仅存四卷本(见陶弘景序),经魏晋名医迭加增订,又产生出多种本子,陶隐居称之为“诸经”。陶弘景“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作《本草经集注》,以《集注》为分界点,对《集注》以前的多种《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收载在《集注》中的《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存于历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散存于宋以前的类书和文、史、哲古书的注文中。 本书的作者尚志钧先生不但对主流本草中保存的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文加以全面的辑复校注,而且对古书所引的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佚文也进行了堪称全面细致的辑校分析。并将50余年的学海探索所得,撰成说理有据、资料详实的源流考,以飨读者。略言之,《神农本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医论文的基本知识、写作格式、有关规范标准,撰写了理论研究、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实验研究、文献综述与述评、医案医话、病例讨论等中医学术论文的具体方法,各种论文体裁的标题及实例范文,同时还特别撰写了投稿技巧、全国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主要栏目、主管或主办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以便读者投搞。 本书注重基础理论,突出应用,针对性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作为中医院校教材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