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由首都师范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组织行业专家撰写完成。2019~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要阶段。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19~2020年博物馆发展数据,指出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博物馆数量稳定增长、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服务理念和能力显著提升、运营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博物馆资源利用方式和效果明显提升、宣传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等;但博物馆发展仍面临类型和布局有待优化、功能有待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科研和学科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本报告专题篇从展览、文创、教育、新技术等方面,探讨非国有博物馆、非遗类博物馆、小微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等特殊类型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案例
石鲁是一个敏于思考的艺术家,他的思维所具有的前瞻性以及艺术的探索性,导致与时代的冲突,衍生出他悲壮的人生际遇。作为艺术家生活轨迹和思考纹路的记录与敞露,这些文字折射出社会风云激荡下的人生抗争和无奈,闪烁着理性与人道与艺术智慧的火花,代表那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光华之一,照亮和启迪同行人与后来者。 本书除石鲁在延安整风时期的思想自传外,大部分由石鲁家属提供石鲁手稿真迹影印成册,包括石鲁的文章、诗词、杂记、剧本等,很多是首次发表的文字,生动展现了石鲁的思想感情,是石鲁社会理想、人生观、文化修养、艺术观念的进一步披露,是石鲁思想文献的原生态表白,是研究石鲁原始资料,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石鲁作品和人格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考察石鲁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独特和典型的思想田野标本。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共分五章。章首先讨论西欧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没有共性,也就没有特殊性。现在,多数人在谈论现代化时首先强调特殊性,否认现代化的基本层面,即共同性。可是西欧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最终方向首先表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地区的这一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以后几章是地区或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中表达的是特殊性,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独特的路,表现为不同的模式。西欧模式应该不只书中提出的这几种,不过我们选择的是若干典型。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辑):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学反思、宗法农民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社会文化观与农民文化论、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当代农民研究中的“恰亚诺夫主义”《农民、政治与革命》中译序、农史新证、后期大西军营庄制度初探、大西军治滇时期的农业、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等。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所收12篇论文略依时代和主题排列。1~3篇主要涉及新疆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和上古时期中西交通,包括吐火罗问题。4~6篇为语言学论文,特别关注汉语语言史与梵语和佛教的关系。7~11篇均与敦煌吐鲁番学相关,对唐五代变文的研究是其重点,还讨论了《心经》诸本与《西游记》的关系。2篇是与语言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梅祖麟教授合撰,讨论近体诗与梵文诗律的关系,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作了深入分析,是继陈寅恪先生名作《四声三问》之后的一篇精心杰作。除上述12篇外,梅氏于2010年写成长文《近三十年来北美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涉及汉语与内陆欧亚语言关系的研究情况,《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由其学生、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和匹兹堡大学博士
赵少咸的小学成就举世嘱目,但呈现给世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著述因为战乱、“文0革”等多未能面世。经过多方努力寻找、整理,推出《赵少咸文集》,包括《经典释文集说附笺残卷》《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校记》《诗韵谱》《手批古书疑义举例》《赵少咸论文集》等。该书稿则是对故宫博物院所藏王仁昫《切韵》所作的校勘。
本书着重强调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其是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书中倡导以设计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并将其作为英国主要城市及城镇复兴的核心策略。本书全面阐释了英国城市复兴的政策发展,为从城市设计的视角理解城市复兴提供了全面的政策背景。通过分析英国X大的13个城市的设计策略,评估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对城市形态和空间质量的影响,探索城市复兴和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着重强调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其是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书中倡导以设计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并将其作为英国主要城市及城镇复兴的核心策略。本书全面阐释了英国城市复兴的政策发展,为从城市设计的视角理解城市复兴提供了全面的政策背景。通过分析英国X大的13个城市的设计策略,评估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对城市形态和空间质量的影响,探索城市复兴和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辑):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学反思、宗法农民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社会文化观与农民文化论、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当代农民研究中的“恰亚诺夫主义”《农民、政治与革命》中译序、农史新证、后期大西军营庄制度初探、大西军治滇时期的农业、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