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革新以来越南的现代化(1986-2011年)》分为“革新开放战略实施后,现代化走上正轨{1986—1996)”;“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等内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一部有关如何做干预研究的方法类图书,由七章构成,内容涉及,什么是干预研究,干预研究的五个步骤——步骤一:明确具体问题并开发一种项目理论,步骤二:创建并修订项目资料,步骤三:完善并确认项目成分,步骤四:在不同实践背景和环境中评估效果,步骤五:传播研究结果和项目资料,最后分析了干预研究面临的挑战。本书通过具体事例来阐释干预研究的过程,内容可读性强,适合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及相关的教育、医疗、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人使用。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报刊媒体的采访录,一部分是和一些友人的对谈录,共同点是谈话而不是文章,话题包括中国贵族精神、走出民族主义、第三空间、论80年代、重新定义故乡……其中所包含的是一个思想者在海外近二十年中的足音和心声。这是一部真实的思想传记。书中,作者拒绝压抑自己和扭曲自己,没有面具,该说的话就说,不情愿说的话就不说,身心是完整的,如同作者所说的,“能敞开胸怀说说由衷之言,能不迎合潮流与风气而保持一点生命的本真与锋芒,就是幸福。虽有锋芒,却不是高调”。
集刊内容:一部大运河史,即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开挖、畅通与衰落,在程度上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本集刊主要刊发以运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包括运河开凿与疏通、运河区域经济发展、运河城镇与商业、运河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漕运制度、运河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文章。集刊定位:本集刊拟发表靠前外运河学研究有影响、有特色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性学术论文,成为运河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集刊加强与不同单位、不同学者之间的沟通、合作,促进运河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增强研究活力,实现中国运河学研究的繁荣与兴盛。研究领域:运河史、运河区域生态与环境变迁、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运河文化与遗产保护、运河城镇与商业、运河民俗与信仰、运河交通与工程、运河饮食、运河民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故事:
《云南省博物馆员工及志愿者专业教育培训教程》介绍:云南省博物馆现每年观众50万人,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的理念,不断汲取和借鉴外先进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培养博物馆员工及志愿者人员,利用丰富的藏品,举办过不同内容的陈列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云南的社会历史文化面貌。为方便观众了解与参观,特编写此书,内容基本涵盖了博物馆事业的各个方面,在程度上是对云南省博物馆工作的系统总结。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著作等身的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领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书收录他的35篇讲演,分为四个部分:1.给青年学子们,有自身的求学之路,经验分享,更有给同学们如何治学、如何做人的真诚建议。2.给教师们的话,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好学科建设,亦有切实的行动记录。3.学术主题发言,包括《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等大型学术项目的成果汇报和经验总结,均是杜泽逊教授最负盛名的领域。4.其他。在其他学术会议的发言,亦有较大的信息量。
《陈赓日记》是陈赓大将的日记,在陈赓同志去世二十多年后才首次与读者见面。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陈赓日记》题写书名。书中记录了他从1937年到1952年的戎马生涯。战火洗礼、风雨飘摇,这本日记得以流传下来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它真实记录了我军高级将领陈赓同志在战争中的睿智、在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对党和革命的忠贞。令人遗憾的是长征无日记,陈赓同志自己也对这段记录的缺失悔憾不已,但身处革命年代的历史境遇中,能够有这样的文字流传于今,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书中还附有陈赓同志1944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书写的自传,以及陈赓同志的书信和手稿,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黄道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全书约55万字,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录了黄道革命生涯中创作的评论、散文、诗歌、信函等,中编黄道生前亲友的追忆和怀念文章,下编为研究黄道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的文章。
每逢党和国家有重大的活动或方针政策的出台,人民日报评论部都会以“任仲平”的名义发表相关评论性文章,以期让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活动的意义等有深入的认识。《任仲平十年精选》从2003年至2015年署名任仲平的文章中,精选25篇,每篇都是年度内有代表性的文章,比如2015年的《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014年的《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3年的《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缩影。透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看到近十年党和国家发展的脉络,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
2010年开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开始不断尝试着用科技的方式将美术作品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给大众,并希望用科技作为文化的载体,着力创建一个基于实体美术馆,但是可以实现更多功能的虚拟数字化美术馆。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辑):学腊一十九》主要内容包括:体国经野、西汉齐郡北乡侯国地望考、西汉长沙国封域变迁考、秦汉象郡新考、汉郡再考、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唐代安史之乱与北方人民的南迁、客家源流异说、人地之际、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正眼看世界的人——纪念徐继畲诞辰二百周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