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墀教授是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学问通博,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多所涉猎,尤长于西夏史、宋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成就斐然。2012年11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承办的“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隆重举行。大会共收到交流文章90篇,内容涉及对吴先生生平的追忆与思考、吴先生作出重要学术贡献的西夏学和宋史、巴蜀文化等领域及其他多项专题,内容丰富,参会人数和收到的稿件都一再突破预先的设想。《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13-2013》以参会文章为基础,编选了这本纪念文集,收入67篇文章,除“追忆与思考”部分17篇而外,其他各类专题内容论文50篇。
《林启亨集》为诗文集,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礼门遗稿、礼门诗文集、水田吟草、集外、录。《乐清文献丛书(第二辑):林启亨集》诗文并重,倾力校注,使林启亨的着作得以真实的再现并传承。它是乐清文献很好的资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值得读者,尤其是文学爱好者购阅。
《学术自主与中国深度研究:邓正来自选集》采用论文结集的形式,所收论文,贯穿作者学术生涯,呈现其学术研究上的旨趣、见解、精华,展示其对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影响,以合“精要”之义。相对于专著,论文结集能够更为清晰地呈现作者在长时段中学术研究的脉络;同时,亦可稍助读者免于搜集之苦。
《探秘高校博物馆》主要从以下十三个线路介绍了所要参观和揭秘的博物馆:线:史韵京都;第二线:古都新貌;第三线:赏浦江风情,寻洋场十里;第四线:梦回上海明珠;第五线:雪原林海北国行;第六线:燕鲁侠情;第七线:金陵赋;第八线:苏皖写意;第九线:荆楚辞章;第十线:印象·东南;第十一线:天府沃土;第十二线:八百秦川·高原逐风;第十三线:西出阳关·塞北放歌。
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元代重要思想家、詩人、理学家、教育家,與許衡、吳澄並稱元代儒,成為名重一時的學者。劉因以自己的教學和著述為理學在北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詩文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品格和風節更贏得了普遍的尊敬。勤於著述,生前曾自選詩五卷,號《丁亥集》,劉因死後,門人故友裒其遺稿,輯為《靜修先生文集》。劉因文集的版本甚多,《劉因集》點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靜修先生文集》為底本,以《靜修先生文集》(十二卷),元至順庚午(公元1330年)宗文堂刊本、《劉文靖公文集》(二十七卷),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蜀藩刻本、《靜修先生文集》(十二卷),基輔叢書刻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篇卷同文淵閣本)、《靜修先生文集》(四卷),容城三賢文集本作为
《陈赓日记》是陈赓大将的日记,在陈赓同志去世二十多年后才首次与读者见面。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陈赓日记》题写书名。书中记录了他从1937年到1952年的戎马生涯。战火洗礼、风雨飘摇,这本日记得以流传下来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它真实记录了我军高级将领陈赓同志在战争中的睿智、在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对党和革命的忠贞。令人遗憾的是长征无日记,陈赓同志自己也对这段记录的缺失悔憾不已,但身处革命年代的历史境遇中,能够有这样的文字流传于今,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书中还附有陈赓同志1944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书写的自传,以及陈赓同志的书信和手稿,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这套藏学文集,是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藏学论著的结集,包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三部研究吐蕃文献的专著,以及不同时期撰写的涉及藏学几个领域的绝大部分论文。此次结集,对部分篇章的总标题及节标题略有调整或更动;尽量对不同时期所用的译例作了统一,将不同篇章中互相重出的若干长条注释作了归并;于所收各个篇目之后,均标示其原始出处;凡内容有所增补或改订者,则予以特别说明。《现代中国藏学文库·王尧藏学文集(卷4):敦煌吐蕃文书译释》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