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
这本书是“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代表作的近期新版,作为经典的心理学教材,本书包含了14个心理学入门需要学习的主题,包括心智、生物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智力、毕生发展、意识状态、动机与情绪、人格、社会心理学、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治疗,以及从应激到健康和幸福等内容。本书每章内容均由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出,并围绕该问题提出相关心理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该领域的认知。同时,本书还通过“心理学很有用”“试一试”“写一写”“批判性思维的应用”等版块加强了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深度思考。另外,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本书对各个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新研究都做了大量更新,便于学习者和研究者对自身知识体系更新换
本书被誉为 神经科学圣经 神经科学教科书金标准 ,凝聚了众多权WEI神经科学家的主要、前沿的研究,从神经系统的分子、细胞、解剖结构一直到感觉、运动、认知功能,系统、全面地诠释了脑是如何控制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并展示了人们对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生物科学基础的新认识。本书为各领域神经科学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指南。对于想要不断深化对脑、精神意识及行为的理解或想要长期从事 探索脑 的工作的读者,本书是权WEI指导。
荣格红书套装 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荣格、了解分析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 自我实验 ,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 时光之书 ,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作者大卫·萨夫)是继《客体关系入门》之后的又一力作,具体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性关系及其治疗上的应用,为我们理解性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就能找到影响两性关系的原动力。《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简单、清晰、易懂,是一部能让人喻快阅读并容易消化吸收的著作,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性关系及其治疗的著作。作者一如继往地在本书中使用了治疗中的实例来补充抽象的概念,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对于家庭与婚姻治疗师,以及试图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期待着一本关于科学哲学的新的深刻而清晰的导论书,本书的出版为有关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近乎理想的文本。本书通过富有智慧的例证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 亚历山大·伯德对于诸如科学定律的本质这样一些受到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把它们同我们关于那些规律的知识这样一些认识论问题相对照并联系在一起。自然规律、自然种类、说明、理论、实在论、说明推论、归纳、反归纳主义、概率、科学方法与进步等问题,都在这样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中获得了清晰的说明,并且被不知不觉地传达给了那些对于由人类最富有智慧的头脑所提出来的问题具有深刻理解力的读者。
本书研究了信息有机体的伦理学基础,正是我们这些信息化有机体在信息化环境(信息空间)中成长繁衍,并且对其建构及福祉负有责任。简言之,信息伦理学关注信息空间中的信息化有机体的伦理。部分描述了信息革命,其后的信息伦理学的作用与本性,它的抽象层次法和它的各种问题,以及关于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学的基础性论争。第二部分探讨了作为道德行动的受动者(即接受者)的信息化实体与信息空间的本质,道德能动者(即发送者)的本质,我们作为对于我们的环境及其栖居者的福祉负有责任的人类能动者的建构性价值,信息空间中的善与恶,良善道德能动者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对于我们的自我的信息化解释。最后一部分则回答了诸如隐私、分布式系统中的道德、信息伦理学与商业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共同信息伦理学的全球化本质等问题。
《西方文论经典(第二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共选收了40多篇西方文论的经典名篇。这些名篇以时间为顺序共分为三个部分:1、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2、新古典主义的文艺思想;3、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
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多一阿梅斯托向我们介绍自文明以降,形成我们世界的历史与哲学意义上的重大观念。本书凝结并且清晰地阐述175个以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从嗜食同类到禅,从时间到潜意识,从逻辑到混沌理论。作者广博而独具见地的个人分析配以当代和历史的图片,如此激发读者兴趣的组合将那些曾经难以掌握的观念变得栩栩如生。 本书依照年代顺序循循导引,读者可从首篇开始通读全文或者选篇精读。全书突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之间的关联,并且附有专家建议的更深层次的阅读指南。
本书以日本明治时期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西田几多郎为中心,将其他重要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和辻哲郎等纳入视野,论证明治时期的日本虽表面上呈现西洋文化一边倒的局面,但明治人在精神深处一直留存着传统的宋学思维方式。西田的哲学思想说明:在日本,西方哲学是在旧有的宋学伦理观上被理解、吸收和批判的。
本书从科学哲学的历史角度审视和梳理拉图尔学术思想的转型,阐述行动者能动性的概念及网络理论,论证保持科学研究的弱不对称原则,在发掘探讨科学知识建构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及其哲学意义上,为深化拉图尔的哲学思想研究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史革新先生是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尤精于晚清理学研究。本书汇集了作者20多年来在清代以来学术与思想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底蕴和深厚的史学造诣。《清代以来的学术与思想论集》主要从五个方面研究了清代以来学术与思想领域的诸多面向。,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传统学术领域的问题。第二,多层次研究了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第三,从文化的视角解读重大历史事件。第四,探究了近代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第五,深入挖掘了清代以来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思想状态。
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荣格对梦的分析也别具一格。本书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作为荣格的弟子,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释梦来说,首先主要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梦是用象征来说话的,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心灵的密码,当我们这个象征让我们联想到某个事物、某种感受,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意味着找到了梦的密码。等我们逐一解开了梦的密码,这个梦的完整意义就会呈现。通常,梦会告诉我们内在的真相。 在积极想象中,自我意识有深度的参与。对我们的心灵而言,一些想法、某种情绪背后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可以窥见冰山下的部分。当某种恼人的情绪出现时,问它“请问你是谁?你是我内在的哪个部分?你想对我说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慢慢进入那个神奇的内在世界。 无论是运
日本在历史上颇有儒学渊源,日本学者对中国儒学的研究也有深厚的传统,那么当代的日本中国学研究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就及其贡献?《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的编辑出版既是对此的一种回应。《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翻译介绍日本当代第学者在宋明儒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突出 思想与文献 这一研究主题,充分展示出日本学者扎实的研究工夫和深厚的研究成果,为中文学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德育古鉴》为清代史洁珵所辑。 《德育古鉴》包含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等诸篇,取材于史料,文雅驯而事翔实。借生动的古代德育故事,以启迪人心、净化社会。 《德育古鉴》可作为传统道德文化教材,常阅之,对于敦促向善之品性、培养美好之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内容为: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率先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心理学对自我的探讨更是走过了从移植西方理论到开创本土化研究的曲折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华人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表现自我,或实践潜能,而强调人境融合、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始能发掘对理解华人的自我有意义、有启示的研究旨趣。本书为解析华人自我的本心理学文集,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中,三篇从事华人自我的回顾性与概念性分析,四篇厘清华人自我的类别与成分,四篇探讨华人对其自我的综合与分项评价。由此观之,本书的论说内容涵盖了华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范围,提供了有关华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识。我们希望它能有效呈现过去十七年来有关自我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