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套装上下册)(普及本)》是周汝昌先生耗时近六十年精心磨练而终于他九十高龄之际完成的百万字巨大工程之结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恢复了曹雪芹的真笔原文,是迄今为止最为可靠的一部真本《红楼梦》。二是脂砚斋的朱笔批语达数千条之多,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批语紊乱、讹错、脱落不一而足。著者进行了全面梳理核定后文意晓然,对于理解《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创作心理等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三是著者毕生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创获,对曹雪芹的思想感情、刽作宗旨、艺术手法无不涉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校评者周汝昌先生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书法家和诗人。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事特(疾病)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建立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就能使中、西医的概念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为此我们选择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包括伤寒论与温病)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为突破口,成功地实现了二者的理论体系的融合,顺利完成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一书。本书的用意并不止于此,旨在找到跨越时空,使“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实现融合的方法,推而广之,找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科学文化交融的方法。
《治疗超声原理与应用》共分10个章节,主要对治疗超声的原理与应用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质点振动学基础、超声波的传播特性、生物组织的超声性质、超声生物效应及其物理机制、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治疗超声原理与应用》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亦邻真先生已经发表的论文、专著和词条等蒙古学研究的汉文版全集汇总。部分是他的未刊稿,以及从蒙古文新译为汉文的论文稿,此外还有部分手写稿和信札的照片,均为首次出版。两位整理者乌云毕力格和乌兰教授也都是著名的蒙古学学家,为亦邻真先生的学生,对于原稿进行了收集,编排,并对于部分蒙文稿件进行了汉译。
中国题画诗是世界艺术史上一种较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集中国诗歌、绘画、与书法为一体,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本书稿梳理了中国题画诗的发展脉络,分析不同时期题画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并对中国题画诗未来发展予以展望。本书作者刘继才从事古代题画诗研究40余年,其研究成果在书中都有体现。本书是部研究题画诗的专著,有填补空白之意义。
本书尝试初步了解欧洲古典文学、古典思想中(主要是索福克勒斯、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的一个重大问题:礼法是什么,礼法如何使得人成其为人、城邦成其为城邦;与此紧密关联的是立法者的品性与德性问题。概言之,拙著着重处理欧洲古典文学思想中的礼法与立法者问题。
胡小石先生是《楚辞》研究的很好专家,“楚辞专论”是他《楚辞》研究成果的结晶。先生从史学、经学、文学诸方面,以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的深厚功力,对屈原作品作出客观、严谨、求实的研究,并根据文献材料对屈原作品中涉及的名物、制度作出考辨,绘制图表。全书旁征博引,视野广阔,卓识迭出,发前人所未发。本书由学生吴翠芬笔录,王立兴整理而成。
张岱研究现状总体上说,近20年来的研究虽有进展,但基本上只集中在散文创作方面,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原始材料的搜集和运用,都显得远远不够,亟待深入拓展。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最基本的材料爬梳入手,对张岱其人其学做一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张岱学术思想——包括哲学、文艺一美学、史学——的梳理与阐释,对其生平、家世及社会关系的考索等。对张岱其人的实证研究构成了下编的基本内容,而以对其学术思想的探讨构成上篇。两编互为经纬,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在写作中,力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手资料出发对张岱展开全面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从资料的搜集、考证到文本的阐释、理论的探讨都有相当难度。
《医院公文写作规范与范例》最鲜明的特点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表格简练直观的形式,显示医疗隆重单位所涉及的近百个文种的概况、结构与写作技巧。该书取材严谨,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写作指导,更有近400个来自于各大医院的范例,使读者在实际应用过程申有的放矢,针对性极强。该书的出版弥补了国内尚无正规的、专业的、规范的用于医院党政公文写作技巧、指导、实例书籍的空白。一个医院要取得质的发展,需要拥有现代化的医院管理队伍,现代化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队伍,而医院公文撰写水平的高低是医院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
《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以喜剧性为切入点,整体观照俄罗斯经典作家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并联系其小说创作,探讨标示了契诃夫独特的喜剧精神和艺术世界特质的喜剧性本质。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元杂剧研究》是一套集多学科、多层次、多卷本而成的20世纪学术研究成果精华库,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文选、目录索引,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特立独行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研究了中国元代杂剧的种种现象。
《被规训的叙事》是一部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研究中国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问题的理论专著。《被规训的叙事》在提供大量社会学史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农业合作化运动史与十七年文学史并置互现,全面透视此类小说对于这场影响深远的农村运动的纪实与虚构之所在。同时返回历史现场,追溯作家的创作语境,正视他们曾经面对的生存困境,从而客观地阐释出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模式的成因。
《厓山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志书,它实质上是宋朝的亡国史。中国历目前靠前次被外族入主统治,即所谓“征服王朝”的胜利,从宋元嬗递开始。因此之故,可将《厓山志》看作一部纪录兴亡的专史。宋代的灭亡,以宋末昺帝于厓山海域蹈海为标志。《厓山志》搜集和整理了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臣民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的悲壮事迹,其中包括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厓山志》是一部以事件为记述主体的专志,这在旧志中是甚为罕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明人黄淳在前人张诩等所撰《厓山志》的基础上,辑补缺遗,搜录忠节事迹,编撰成五卷本。后有清人赵允闲等再加增补,成七卷本。今靠前次点校排印出版。收入《岭南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