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是视唱练耳学科两大主要学习内容之一,视唱学习是通过歌唱唱名,来达到构建各种音乐感知能力的目的。作为音乐艺术教育领域的一门学科,视唱练耳与该领域的所有学科一样,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着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本教材适合视唱学科的教学要求,在技术性与音乐性这两个方面应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
毛泽东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见这部千古名著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和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毛泽东读红楼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红楼梦》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新著。 《毛泽东读红楼梦》作者在较为充分占有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对毛泽东珍爱红楼遗产,痴迷阅读小说文本,多角度评论其思想和艺术,巧妙运用红楼典故于生活实际,热情关怀和关注红学人物成长,带动20世纪下半叶红学的波浪式发展和持续繁荣,创立区别于旧红学索隐派和新红学考证派的新的红学流派,深刻广泛地影响红学史的发展方向,等等史实情况,都做了翔实具体的介绍和见解独到的评论。 全书内容划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对《红楼梦》文本的阅读,对小说作者家世和生平、思想和艺术
《西游记杂剧》是一部“难解之书”。迄今为止,它一部孤本流传于世。它所叙述的唐僧师徒“西游取经”之故事,又和人们所熟知的《西游记》小说不太一样,乃“西游记的多重平行宇宙”里较为奇特的一个。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故事的某个阶段(自元至明),以及元明时代中国人的想象世界。譬如孙悟空与一般妖怪无异,既抢公主又想吃唐僧,而且爱唱小曲。又如猪八戒并非天蓬元帅下凡,而且高强,和孙悟空不相上下,后被二郎神的细犬咬倒被擒……《西游记杂剧》的内容,设计唐宋元明时期的俗语,多引佛道儒甚至袄教的典故,很容易被“误读”,本书以明万历刊本《杂剧西游记》(日本昭和3年(1928)东京斯文会铅排本)为底本,予以校勘注释,希翼读者能够加深对《西游记杂剧》的理解。
《现代江南小城镇文学研究》是本对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以及小城镇文学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著者本着回到历史现场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初刊本、初版本的文本细读及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故居的现场调研,将江南小城镇文化和江南小城镇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界定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意义上的“江南”,阐明了现代都市、小城、市镇与乡村的层级关系,分析了在东西文化碰撞中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群的形成,以及现代江南小城镇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和“陌生人”意象、人物群像、特有品格、母题变奏,同时研究了当下对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作品的二度开发问题。
美国著名生态文学批评家麦克库希克教授,娴熟地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读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约翰·克莱尔、威廉·布莱克、玛丽·雪莱、爱默生、梭罗、约翰·缪尔和玛丽·奥斯汀的“绿色写作”,探赜索隐他们作品中幽深玄妙的生态思想。认为他们重新概念化、情感化和历史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极其丰富的“绿色思想”,不仅提供了全新的感知自然的范式,而且开创了“绿色写作”传统,传播现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理念。
《法医学鉴定文书常用词语及其运用》主要收集了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人类学、法医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分析等专业鉴定文书中常用的专业名词、术语和常用的非专业性词语。《法医学鉴定文书常用词语及其运用》正文分为七章,每章所收集的词条按类别的不同依次编号排列。每一词条编写内容包含:编号、汉语本词、英语,对应词语、释义、例句。
本书是我国一部关于东方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史的研究著作,采用历史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将翻译文学史、学术研究史结合起来,系统地梳理了20世百年间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历史,对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评述总结,并在书后附录《20世纪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论文编目》作为正文的补充与延伸,从而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系统。本书对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建设,对于促进中国文学与东方文学、世界文学的交流,对于指导读者阅读东方文学译本,都有的参考价值。
李静,法学博士,曾是法官队伍的一员,也常以律师身份出庭,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长期致力于诉讼法、证据法方面的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证据裁判原则初论》。
本书一改过去关于医学历史类的一般叙述方式,比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传统的叙述方式。聚焦"学科"的历时演变,从"中西"共时的镜像,结合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代表性方、药等,描述中国传统医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动态演进及与其他医学比较研究的过程。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主要从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方法纲要、人类文明的开化、简帛医书中体现的医学发展变化等,以大视角、大环境、大学科审视医学学科的发展变迁,描述医学学科逐步走向独立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医""西医""中药"等这几个重要的医学门类,其概念及内涵的丰富及变迁过程,特别是聚焦麻黄、金鸡纳、青蒿素、黎豆、二甲双胍等,分析了药用植物的起源及其从本草到中药学现代药物的变迁过程,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第三部分主要分
《红楼论稿集》为红学研究论文集,全书分为史论、文论、人论、理论、言论五个部分。史论篇以红学史为背景,论述了当今红学研究的构架以及人物评论模式。文论篇以中华文化为背景,阐释了红楼文本中的文化现象。人论篇以红楼人物为对象,分析了他们的性情与特点。理论篇以红楼故事为案例,诠释了现代管理学中的职能。言论篇收录了作者为多部红学书籍作的序言。《红楼论稿集》行文深入浅出,兼具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2010年,艾柯在美国素有“南哈佛”美誉的埃默里大学作了一系列现代文学讲座,结集为《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 1980年艾柯出版部小说《玫瑰之名》已年近五十,如今他年逾古稀,在这些“自白”中回忆作为一名学者的职业生涯,以及作为一位小说家的最近的工作,并探索二者富有成效的关系。 艾柯探讨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学话题:小说和非小说的边界是什么?何为创意写作?小说家如何写成一本书?我们为什么会为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的困境动容?虚拟人物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着?……艾柯考量作者、文本和诠释者的关系,以作品为例具体解说他的创作手法,如何构建笔下入微的虚构世界。他也没有忽略自己的“清单”怪癖:文学清单以其“潜在的无限性”,成为作者重新筑造世界的方式。 艾柯一生的阅读、研究和创造横跨了不同的语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