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唐摭言十五卷,五代王定保撰。旧本不题其里贯,其序称王溥为『从翁』,则溥之族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定保为昊融之婿,光化三年进士,丧乱后人湖南。五代史南汉世家称定保为邕管巡官,遭乱不得还,刘隐辟置幕府,至刘龚僭号之时尚在,其所终则不得而详矣。考定保登第之岁,距朱温篡唐仅六年。又序中称溥为『丞相』,则是书成于周世宗显德元年以后,故题唐国号,不复作内词。然定保生于咸通庚寅,至是年八十五矣。是书盖其暮年所作也。同时南唐乡贡士何晦,亦有唐摭言十五卷,与定保书同名。今晦书未见,而定保书刻于商氏稗海者,删削大半,殊失其真。此本为松江宋宾王所录,未有跋语,称以汪士表本校正,较稗海所戟特为完备。近日扬州新刻即从此本录出,惟是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分六十三门,而此本实一百有三门,数目差舛,不应至是,
《易经图典精华》将易学有影响、代表性的图典进行分类归纳,特别是对太极、河图、洛书以及八卦、六十四卦象数符号系统的深层内涵与广义外延充分地加以开掘拓展。此外,还对易学基本理论和重要流派的精华以图典方式加以介绍,意在让广大读者从“易简”之理快速切入主题,进而登堂入室。目前,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主流有对接、融合甚至“凿空”的趋势,其核心反映在《易经》上。的二进制原理、互补原理、遗传密码、耗散结构理论等即为其序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借助包括中国发明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不断输入的催化作用,最终使西方科学技术脱胎换骨,逐步超过中国。这是东西方文化的次“凿空”。20世纪原子物理学风暴等,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微观理论上与东方的宏观理论不期而遇,不谋而合。所有这些,又一次地出现大尺度“凿空”现
《切韵》一书在汉浯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自清代陈澧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不论在声、韵类别方面,还是在语音构拟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地加以解决。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疑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它们的终解决作出一些贡献。本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看法加以补充论证;二是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是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对照的声母、韵母表;后把结论总结于篇末的王仁昫《切韵》音节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同今本《系辞》有相当出入,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节又在上述的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于豪亮《马王堆周易帛书释文校注》一书对帛书《周易》此三部分做了释文,并与传世几个《周易》版本(包括汉石经、《周易集解》、唐石经、敦煌写本、宋本、阮本等)进行了校勘与注释,其中有些内容胜于通行本,有些内容不如通行本,其中帛书《周易》的通假字和叶韵,有助于对汉以前古音的探讨……通过此番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周易》在
本书把二程作为经学家来研究,从宋学的经学视域深入探讨了二程的经学思想体系及解经方法,揭示了二程经学与理学之间的关系,儒家“性与天道”与二程“性即理”的关系等,开拓创新,多有新见。本书首次分别从二程经学及其思想的背景、渊源、二程对《四书》、《春秋》、《诗经》、三《礼》、《尚书》、《孝经》等诸经的诠释及其思想、儒家经典诠释方法、经典诠释与理学建构、经学诠释与社会政治治理,以及二程经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等多方面作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分析与归纳。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周易古史观》为中学书系之一。由胡朴安撰写而成。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陈寿的《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脉络分明、文章简练,“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体系庞大,相对独立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读者概括了解陈寿的《三国志》,需要做合理而讲究的取舍;此次对《三国志》的编
从两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是我国青铜镜铸造技术和装饰艺术发展的辉煌历史阶段,留存至今的铜镜,不但是珍贵的艺术品,而且是我国古代文明繁荣的见证。对铜镜的研究,同考古、艺术、科技、具体时代的社会状况和生活风俗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纪年镜是一种值得学界和研究者重视的铜镜类型。所谓“纪年”,就是指在镜铭中纪有铸造该镜的年、月、日。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纪年镜是西汉居摄元年(公元6年)的连弧铭带镜,据此推断,纪年镜的开妈出现约在西汉末年。从出土和外的收藏情况来看,东汉时期,纪年镜的铸和使用比较广泛,并在三国的吴和两晋时期有的继承和发展,到南北朝和隋唐,纪年镜的铸则渐渐变少,《汉唐纪年镜图录》所收年代最晚的镜为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月宫葵花镜。总体而言,纪年镜的数量
这版《山海经》是一本精美的图画书。它遵照《山海经》原文描述,将这本古代奇书中记载的奇花异草、神鸟怪兽以彩绘大图的形式展现。彩图画风唯美,雄浑而不失飘逸,图中动植物丝毛鳞羽纤毫毕现,美不胜收。图旁配以白话解说,图文并茂,连孩子都能轻松畅快地读懂这部古代奇书,亲近国学经典!
《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主要以《三国志注》的注文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中国古代史注的独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是使得史注开始独立于经注之外,成为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类;另一方面也使得史注开始注重自身体系的建构,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裴松之在注释过程中,还运用的体例、方法以及剪裁、排比、整理等特殊的论断方式,在注文中隐含着自己的史学思想、历史倾向乃至政治意识,实现了其对注史当“有所发明”的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裴松之《三国志注》的重要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