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写作手法为正史传记及叙事散文所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左传》进行全文注释与白文翻译,在每卷开头做有题解,对该卷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简介主要事件。注释以简洁清晰为主要特色,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注释较为详细,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流畅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事详明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散文、语言学等影响巨大。本书于原文之下,加以注释和白话全译,文字精审而流畅。 李梦生译注的《左传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因为有今译,所以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译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后,一二六八年(洪武元年)建立的封建政权。一四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佔北京,推翻了明朝的中央政权。同年,清军入关,分兵向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南方势力进攻。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明朝南方势力被消滅。明史记载了明朝自建立到滅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在一五年(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开始修史。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明史定稿,一七三九年(乾隆四年)刊行。
内容推荐 《中国断代史·清史卷》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为学生讲授清史的 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孟森先生在利用《清实录》、 《清史稿》的同时,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 等鲜为人用的史料。通过对各种史料的鉴别、考证, 在全书“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 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内容中厘清了清 代种族及世系,揭示了八旗制度的真面貌,对清代历 史(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重要史实及核心问题作了 严密细致的论述,对清代从开国到国运由盛转衰的过 程进行了缜密的论证;晚清时段研究,重点在于鸦片 战争和太平天国,意在阐明清代国运衰弱之由。《中国断代史·清史卷》是 一 部水平较高的断代史专著,也是对清代史感兴趣的读 者的入门书。  _ _ _ _
《国语选译(修订版)》是我国秦以前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述了上起西周穆王伐犬戎(前967年),下到智伯灭亡(前453年)春秋时期及其前后的约.5 00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史事。分为《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共21卷,7万余字。各语次序的排列,体现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亲疏关系,把鲁、齐、晋、郑排在前边,既说明这4个诸侯国和周亲密,又表明编者重视诸夏(中原诸侯国);把楚、吴、越放在后面,除说明这3个诸侯国和周疏远,又表明编者轻视夷狄(边远少数民族诸侯国)的观念,这是春秋和战国初期的时代观点。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