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梁书》,唐姚思廉撰。五十六卷。纪传体。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贞观十年成书。记梁武帝天监元年至敬帝太平二年共五十六年历史,为现存有关梁史较为原始的记录。体例近于萧子显《南齐书》。本纪中武帝事略居其半。列传共收三百十二人,类多先叙历官,中叙行事,末载诏典。又以儒林、文学二目分立,新设止足目,类似前史良吏目,而良吏目仍与并存。诸夷传载周边国家、民族凡三十二,较《宋书》为多,有裨于中国与西南亚关系史研究。惟曲笔讳饰与记事漏略颇多,尚有赖于《南史》与《资治通鉴》以考求其事。
《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大约于景佑三年至皇佑五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譬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所撰成的我国部纪传体通名,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述了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性著作,也是汉武帝大一统政权的产物,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把本纪、世家、表、书(志)、列传五种不同的体裁统一在一部书内,创立了一种便于反映时代特点的崭新史体。《史记》的内容不仅有政治、军事,也有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和宗教活动。不仅有帝王将相的事迹,也有社会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成就与建树。不仅有汉族的纪事,也有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专传。司马迁把各方面的情况统一包容在一部巨著之内,使之成为统一帝国的一座文化宝库。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篇,其编撰时间共历十九年,正文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上起东周下迄五代之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资治通鉴》采取编年体形式,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及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当年宋神宗在听司马光讲读了该书的部分内容后,十分赞赏,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下令将该书改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撰写了序文。自《资治通鉴》问世以来,历代为官为政者都将它视为案头之书,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它也是一代伟人*终其一生*读的巨著之一,他读之入迷,共批阅了十七次之多,虽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
《左传》是中国现存的*部编年史,,起于隐公元年,止于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生平。 《左传译注》依照原书分为《隐公》、《庄公》、《闵公》、《文公》、《襄公》、《昭公》等篇,包括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个部分。
本稿是对阳明佚诗佚文的搜辑,主要分三方面:一搜辑佚诗佚文六百余篇,二是搜辑到阳明散佚语录二百五十余条,三是考定出四十余篇阳明伪文,考辨其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