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三陵方面的材料,主要内容有:一、陵寝的维修。二、陵寝的物品、祭祀、供应。三、三陵官员的任免、兵丁的选派及后勤保证。四、三陵人员的生活状况,发给三陵人员口粮及关领物品等。这部分档案史料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奉天省长公署》、《光京县公署》等全宗。本汇编文件不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文件由编者拟定标题,文件时间取自文尾。有些文件中的收发文机关并非实际的收发文机关,我们根据档案中的其他信息作以拟定。文件按发文机构与事由、正文、收文机构划分段落,除正文较长外,一般不在正文中划分段落。有些文件已残缺不全,如能判明所缺字数,用“□”代替,如不能判明所缺字数,由用“……”代替。同一文件或相关文件内有同一人名或地名写法不同之外,则原文照录,不加更改。
关外三陵方面的材料,主要内容有:一、陵寝的维修。二、陵寝的物品、祭祀、供应。三、三陵官员的任免、兵丁的选派及后勤保证。四、三陵人员的生活状况,发给三陵人员口粮及关领物品等。这部分档案史料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奉天省长公署》、《光京县公署》等全宗。本汇编文件不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文件由编者拟定标题,文件时间取自文尾。有些文件中的收发文机关并非实际的收发文机关,我们根据档案中的其他信息作以拟定。文件按发文机构与事由、正文、收文机构划分段落,除正文较长外,一般不在正文中划分段落。有些文件已残缺不全,如能判明所缺字数,用“□”代替,如不能判明所缺字数,由用“……”代替。同一文件或相关文件内有同一人名或地名写法不同之外,则原文照录,不加更改。
唐朝贞观初年,谏官魏徴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为《群书治要》,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按照经、史、子分门别类,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开启了大唐盛世三百年,影响中华文化千余年。
典故纪闻一书,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的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就更值得重视了。 本书具体的内容,卷二记载:国初,中书省让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民力劳困,岂能独安?自今凡有兴作,不得已者,暂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为之。 本书初刻于明万历时,后来丛书集成又几经排印出版。
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識,闭户有余师。大莭艰危见,真心萝寐知。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犀。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公元三五一二○九年)自题其读书室老学庵的一首诗(见剑南诗稿卷五十)。老学庵的命名,大约在淳熙之末(一一九○年),陆游退居故乡山陰(今浙江绍兴镜湖以后]。庵在镜湖边上,只有茅屋两间,但背绕青山,面临碧水[二],对诗人来说,倒也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陆游又自叙其老学庵命名之义,说是“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燭夜行”之语”(剑南诗稿卷三十三老学庵诗自注)。他的老学庵笔记当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可能有些条目写於在这之前,但最终的完成,应在镜湖边上闭门读书之时,否则不会以老学庵作为书名的。陆游的幼子陆子遹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淳熙、绍熙间所著也[三]。
关外三陵方面的材料,主要内容有:一、陵寝的维修。二、陵寝的物品、祭祀、供应。三、三陵官员的任免、兵丁的选派及后勤保证。四、三陵人员的生活状况,发给三陵人员口粮及关领物品等。这部分档案史料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奉天省长公署》、《光京县公署》等全宗。本汇编文件不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文件由编者拟定标题,文件时间取自文尾。有些文件中的收发文机关并非实际的收发文机关,我们根据档案中的其他信息作以拟定。文件按发文机构与事由、正文、收文机构划分段落,除正文较长外,一般不在正文中划分段落。有些文件已残缺不全,如能判明所缺字数,用“□”代替,如不能判明所缺字数,由用“……”代替。同一文件或相关文件内有同一人名或地名写法不同之外,则原文照录,不加更改。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 三国志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微粒贷史学家所重视。
唐朝贞观初年,谏官魏徴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为《群书治要》,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按照经、史、子分门别类,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开启了大唐盛世三百年,影响中华文化千余年。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