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初年诏令大臣魏徵等人编撰的一部旷世巨典。编撰者汇集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并加以精要评述,从而辑成此书。这部浓缩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国学典籍,其编撰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为治国安民提供思想基础。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以《群书治要》为施政指南,吸取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方才开创"贞观之治",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使大唐王朝不容置疑地成为了中国历辉煌的时代。因此,在唐太宗之后,《群书治要》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君王重臣的资政宝典。遗憾的是,由于残唐五代的长期战乱,《群书治要》至宋朝初年时已经失传。但万幸此书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治国秘典,成为日人学习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时至20
《群书治要》,顾名思义,即从众多书籍之中(“群书”),选出关乎治国安邦之精要(“治要”),录之成册。这部书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纂的。《群书治要》是古圣先王治国理政之精要,奠定大唐盛世之治国宝典,是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时期的“四库全书”。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继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他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
本书出自已近三十年,今兹三版,有校订机会。惟近年工作既忙,又不便增补太多,影响版面,故未能随心所欲,多所增补,主要只是校订脱误而已;但久已发现之脱伪得到更正,心甚慰。 此次出自,书名标目稍有改动。盖原撰续隋唐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汉魏晋南北朝合为一书,故直颜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今因兴趣转移,县年事已迈,自度已无续撰隋唐之部之可能,故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各自为书,但前面序文为全书而写,故总题仍旧,而以甲部乙部别之,将来如有同好,自可丙部丁部庚续为之也。 双此次改版,余远万香江,不及督印亲校,一切烦邢义田、廖伯源两位先生任之,仅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