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宰渭南六年,尝裒其公牍批判付诸剞劂,已数干部流布人间矣。光绪己亥春,开缺,以道府用。辛丑夏,遂擢秦臬,秋摄秦藩事。其自治文牍,一如为令长时。每一批词挂发,吏民传写殆遍。癸卯以后,秦中官报即以吾公牍为资料。积久手橐,多至盈尺。戊申秋,莅江藩任时,新政繁兴,公私困匮,事冗于秦者数倍,然亦时有批苔,为人传诵。吾乡李茹真大令劝付排印,以供众览。乃发陈臬以后之公牍,自辛丑迄庚戌,凡十年,厘为二十卷,名曰《樊山政书》。属夏午贻编修校雠删订,而付李君督匠排印。曩张文襄师最爱鄙文。每秦报至鄂,欣然披览。时对僚属诵之,且曰“云门下笔有神,每言出若口,必与人异”,已而曰“藩司官不为小,而好作谐语是其一病”,感念斯言,为之泣下。今汰其甚游戏者,而仍间存谐语,聊志吾过,且实师言也。宣统二年七月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 一岁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庆历二年壬午 (1042) 七岁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 (1043) 八岁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庆历五年乙酉 (1045) 十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至和元年田午 (1054) 十九岁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至和二年乙未 (1055) 二十岁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岁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嘉佑二年丁酉 (1057) 二十二岁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书,《竹书纪年》仅是其中的一种。
崔溥《漂海录》,是15世纪朝鲜人用汉文撰写的中国见闻录,记述明弘治初年中国国情,堪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本书比照历史上域外记述中国的著述,探析崔著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崔著对于研究我国明代政制、海防、司法、运河、交通、城市、地志、民俗以及两国关系等,提供了我国史籍不载或未悉的资料。 这部域外汉籍传达的历史信息告诉我们: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有着相近相知又相关的历史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