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丛书》分甲种本和乙种本两种:甲种本为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力争反映当代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乙种本为高质量的普及性读物,力争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本图册旨在向集币爱好者提供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硬币信息,并为查阅有关钱币资料提供方便。本书共收集23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硬币1432枚,并附币图彩照,均按实物厚样大小,图片边附有简洁而准确的文字说明,是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查继佐年谱》查继年谱,原名查东山先生年谱,清沈起撰,张涛、查榖簒注。 本继佐是明末清初一位学者。原名继佑,以应系试时试册误书佐。遂仍之。自号舆齐,又称敬修子。题书画或署钓史、钓玉。入清后更名省,字不省。 《查慎行年谱》查慎行年谱,原名查他山先生年谱(或称初折先生年谱),一卷,清陈敬璋撰。查慎行是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年上十更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筑初白庵以居,帮学者或称初白先后。浙江海宁人。先生清顺治七年庚寅(一六五○),死于雍正五年丁未(一七二七),年七十八岁。
《史记》是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它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它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奇书,又是一部精妙的文学巨著,在中国小说和散文的发展历史中都产生过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正因为此,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今天读来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本书是其精装版。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 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
韩兆琦编著的这本书精选《史记》中二十五个比较重要的故事,力求体现《史记》的五大特点:“真实性”、“批判性”、“抒情性”、“文学性”以及这四个特点的高度统一。“注释”与“译文”力求简明、生动、通俗流畅、口语化。选配的“扩展阅读”资料,涉及的古书共十五种,有的取其不同人在相似处境所取行动的相同或相反,有的选取同一人物的其他故事,有的选取相关的理论著作与故事人物的行为表现相参照,有的是由此事连带想到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事。可使读者彼此参照,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由中国元史研究会主办的《元史论丛》,是大陆元史研究的刊物。从1982年创刊至今,一直采取以书带刊的方式出版发行。至今已出版发行十辑,本书就是其中的第十辑。
《书目答问》初刻于清光绪二年,作这本书的缘起,据张之洞本人讲,是“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为了解决“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的问题,专门开列了2200种图书书目,分门别类,按时代先后予以排列。于其重要之处,加以按语评点“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书目答问》是一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目录图书。它在指示治学门径的同时,也清晰勾勒了清代学术的概貌。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成书以后不久,就在全国各地以多种版本流传,一时,几乎达到读书人家置一编的程度。近现代诸多学者,均直接间接地受到该书的影响。
《中国钱币丛书》分甲种本和乙种本两种:甲种本为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力争反映当代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乙种本为高质量的普及性读物,力争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本图册旨在向集币爱好者提供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硬币信息,并为查阅有关钱币资料提供方便。本书共收集23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硬币1432枚,并附币图彩照,均按实物厚样大小,图片边附有简洁而准确的文字说明,是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宋刻三卷本周昙《詠史诗》进行考论和校证。内容包括:周昙生活时代稽考,周昙《詠史诗》的板本叙录、宋本发覆、宋本源流,以及宋本周昙《詠史诗》的文献价值等。作者根据宋刻本周昙《詠史诗》,对唐代詠史组诗进行了相关研究。
这里校点整理的《史略》六卷,作者高似孙是这么安排编写的:卷一讲《史记》;卷二讲《史记》以后从《汉书》起到宋人撰修的《唐书》、《五代史》等所谓纪传体正史,其中《汉书》占了大部分篇幅——这是因为《史记》、《汉书》在我国史书中向来是声誉的两部,给他们作注解作评论的最多;卷三除开头讲《东观汉记》外,主要讲历代春秋、历代纪、实录、起居注、时政记等编年史,还附带了会要和玉牒;卷四讲史典、史表、史略、史钞等门类,最后讲通史并 着重讲了《资治通鉴》;卷五讲霸史、杂史、《七略》中的古史以及历代藏书情况和史官姓名,殿之以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只传》篇;郑六讲了《山海经》、《世本》等古籍。写法是既开列书目和作者,又或多少地介绍内容并作评论。全书总共引用了四十四部古籍,介绍了六百多种史学著作。大家知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 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
韩兆琦编著的这本书精选《史记》中二十五个比较重要的故事,力求体现《史记》的五大特点:“真实性”、“批判性”、“抒情性”、“文学性”以及这四个特点的高度统一。“注释”与“译文”力求简明、生动、通俗流畅、口语化。选配的“扩展阅读”资料,涉及的古书共十五种,有的取其不同人在相似处境所取行动的相同或相反,有的选取同一人物的其他故事,有的选取相关的理论著作与故事人物的行为表现相参照,有的是由此事连带想到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事。可使读者彼此参照,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王船山读通论论舆宋论,为船山遗书史类中之雨种。遗书旧刻祇有零种单行,不成都帙,其板早,绝,清道光时,船山裔孙名世全者,始谋汇刻各种,新化邓氏实主其事,然亦祇经类十八种,板复旋毁。至同治初,湘乡会氏重刻于金陵,则于遗书搜访较备,经史子集四类皆有。由刘毓崧张文虎等参舆校鲜。惟书中凡触及当时忌讳者,或加改窜,或留空格。而史论两种,因诵习者众,流传颇广,坊间多有翻刻,石印排印,不一而足,耍皆自金陵刻本出。今兹校点,郎用金陵刻本为底本。二十年前,马宗霍,先生尝先后获见衡阳刘氏、邵阳曾氏所藏船山遗书抄本若干种,史论两种适在其内。因借抄本就刻本对雠,则空格之字皆全,改窜之迹亦显。比连写为校记,初未示人,士彦此次承中华书局之约,从事整理,实得力于此校记。过刻本有空格而抄本不空者,郎据以补之
本书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合《清秘述闻》、《清秘述闻续》、《清秘述闻再续》而成。《清秘述闻》为清法式善所撰,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专著,其乡、会考官类和同考官类,记载了清初顺治至嘉庆年间历科考官、试题及省、会殿元的姓氏籍贯出身等,学政类记叙清代各省学政一职的演变及其姓名、字号、籍贯、出身、任职时间等。该书记载截至嘉庆四年,因此后人又作《清秘述闻续》和《清秘述闻再续》,两书体例均如前,所叙时间分别为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年。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宋刻三卷本周昙《詠史诗》进行考论和校证。内容包括:周昙生活时代稽考,周昙《詠史诗》的板本叙录、宋本发覆、宋本源流,以及宋本周昙《詠史诗》的文献价值等。作者根据宋刻本周昙《詠史诗》,对唐代詠史组诗进行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