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过去长久以来被无数西方医师视为过时的经验主义,而在欧洲曾经是深入了解亚洲思想的一种机会。所幸仍有一些对东方哲学怀有开放思想的人对中医深感兴趣,因而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能够以另类的逻辑切入中医,但依旧以数千年的耐心观察结果为依据。然而,中文术语的精妙加上入门困难, 令不少有心人为之气馁,直到半个多世纪前才终于出现了有关古代文献的一些正确译文。 东方科学的出现并非只局限于几个如诗一般的句法结构、几个礼节上的消费艺术。一些有关大自然、天文、宇宙的构成部分的领悟,已从文章中逐渐理出, 它对于西方科学原本有极大的帮助。很不幸地,语言的障碍不但再次成为阻力, 而且还加上白种人的骄傲,使其无法承认中国人能早在史前就发现了我们世界的一些原理。接踵而至的是各方令人遗憾的漠视,而中国过去受到战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很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金匮要略研究》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
张寿颐(1873-1934),字山雷,江苏嘉定县马陆镇(今上海)人。张山雷自幼好学,精于训诂,因母病而究心医学,先后从当地名医黄醴泉、朱阆仙修习内外科。后至沪上设诊,加入上海神州医学会,与余伯陶、王问樵、丁甘仁等,为保存国粹而共同奋斗。1914年,协助朱阆仙创设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1918年,执教上海神州中医学校;1920年,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各期毕业生中,有不少佼佼者成为一代名医,分布于江、浙、皖、赣、闽、沪等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张氏学派。除办学、教学之外,张山雷于1927年创办《中医求是月刊》,并任主编。 张山雷一生著作等身,本书收入其重要代表作七种:《难经汇注笺正》以《难经本义》《难经经释》为主,参考各家注文,考订异同,辨正谬误,对《难经》经义颇多发挥;《脉学正义》集脉学研究之大成,纂辑脉
《鸡峰普济方》30卷,宋·张锐撰,冯诩、贾兼重校定。今存本为清道光八年(1828)汪士钟翻刻之南宋本,缺第二、第三、第六、第八4卷,另有缺页多处。卷一为医论及炮炙法;卷四至卷二十七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介绍宋代以前各种病证的临床治疗方剂;卷二十八至卷二十九介绍丹药制法;卷三十为民间常用备急单方。本书主集宋以前医疗经验,揆之于经,参以己见,记载效验良方三千余首。每列一方,详述病状,阐发医理,方简而法备。本书选方实用,论理精良,综括了宋代医家的临床要方,为后世所推崇。
吉益东洞是日本古方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近日看了其撰写的《皇汉医学丛书》之《类聚方》、《药征》、《药征续编》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着作突出方证。 吉益东洞着作颇丰,其中《类聚方》及《药征》享有盛名。《类聚方》是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偏次,并集原书各篇中应用每方的辨证立法列于该方之后,后附作者的考证及扼要的按语。按语部分多为条文中症状特点的解释,其大部分又为方证内涵的解析。另外,吉益东洞通过《伤寒论》方证的分类比较,研究了药物的使用指征,着成了颇有特色的临床药物学专着《药徵》。可见吉益东洞学术思想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重心放在明确把握处方的适应证上,也正是基于此,才导致了他在诊疗过程中对具体病因和其它一些思辨性、理念性东西的强烈否定
《黄帝内经文献新考》是中医文献研究大家钱超尘先生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之作,以独特的“小学”视角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音韵特点、版本源流、历代著名《内经》研究专家等进行考证,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及历史沿革、历史人物成就等多个方面。本书主要有三部分内容:运用“小学”方法围绕《黄帝内经》文本的考据成果,对清儒、近贤相关《黄帝内经》“小学”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提升,以及对日本、韩国相关《黄帝内经》“小学”研究人物与成果的介绍与评价。本书完善了《黄帝内经》的小学研究体系,将《黄帝内经》的“小学”研究推向了新高度。
黄元御等编著的《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精)》为清代医家黄元御十三种著作的合集:《四圣心源》《伤寒说意》《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难经悬解》《灵枢悬解》《道德悬解》《周易悬象》此十三种著作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其医书十一种在他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诸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誉为“医门大宗”,其著作、轶闻广为流传。现学术界和民间对黄一兀御的医学思想亦很关注,《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精)》正是为方便广大研习者而出。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病候学专著。全书50卷,计67门类,1379个病候。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等编撰。全书共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本书对《素问》进行全面的校勘和简要的注释,以校勘为主,注释为副,选用顾从德翻宋影印本为底本,校注则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
实施健康管理,就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地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的健康改善效果。 现在,健康与养生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健康与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健康是养生的前提,养生是在健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健康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追求。健康偏重于理念,养生偏重于方法。要理解养生,先要理解健康。 如今,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有一样东西是买不到的,那就是健康。健康是人生的财富。提醒朋友们,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努力去理解健康和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乐趣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那么,如何综合个人、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健康,如何以更加正确的态度来对付疾病,以及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好
实施健康管理,就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地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的健康改善效果。 现在,健康与养生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健康与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健康是养生的前提,养生是在健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健康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追求。健康偏重于理念,养生偏重于方法。要理解养生,先要理解健康。 如今,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有一样东西是买不到的,那就是健康。健康是人生的财富。提醒朋友们,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努力去理解健康和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乐趣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那么,如何综合个人、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健康,如何以更加正确的态度来对付疾病,以及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好
本丛书选取安徽博物院所藏23部36卷册未整理的新安医学孤本珍本医籍,以影印的方式展现其真实原貌,内容涉及温病、本草、方书、中医理论、临床各科证治、杂著、名家医案等,并分别对每部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收录安徽博物院藏《瘟疫论详辨》《增订瘟疫论补注》2部3卷未整理的清代新安医学孤本珍本医籍,以影印的方式展现其真实原貌,内容涉及中医温病、中医理论、名家医案等,并分别对每部著作撰写专业的内容提要,从作者、成书、版本、主要内容、学术源流及影响等方面,反映每部著作的新安医学特色及其对后世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影响。这些新安医籍均为极为珍贵的文物,且为从未面世的古籍版本,价值很高,为中医药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金匮要略白话解》为《郭霭春全集》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金匮要略》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
本书收编的著作均经28世何时希编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由于为影印抄本,舛误较多,今对这些文献作整理、校注、评析,并合为一部出版,使何氏中药学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完整体现,便于领会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搜罗广博,内容详尽,集南宋以前儿科学术之大成,并保存了许多宋以前医籍,搜集了大量医学秘方和民间验方,明确标记了引用文献的出处,校注了儿科医籍文献,极具临床研究价值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全书共四十卷,约一百五十五万字,分五百四十七门,载论一千二百零七条,方七千六百三十三首,灸法二百零四条。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研究杂病的重要医籍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编著的《金匮要略释义》对其原文作了整理分段,适加校勘词解,并以通俗语言作了阐释;且每篇篇首均有提示,篇末附有结语,提纲挈领,便于读者领会。《金匮要略释义》原为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二版教材),现重新印行,供中医药院校师生、西医学习中医者及中医自学者或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单玉堂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讲稿》 《单玉堂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讲稿》是我国现代针灸学家、有名子午流注专家单玉堂先生全面系统论述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按时取穴的一部学术专著。上篇系统论述了子午流注的源流,子午流注与五运六气的关系,五运六气干支体系述要,子午流注的概念、组成与临床应用等。下篇着重介绍灵龟八法的源流、概念、组成与临床应用。并分别收录单老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医隶。补篇介绍了飞腾八法的原理、组成与临床应用,更列专章介绍单老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绘图标明其独到的补泻经验。 《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 本书是现代有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单玉堂先生的代表作,全面论述了针灸配穴的“五纲二十五则”,并逐一论述“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按时取穴”的配穴体系,讲解通俗生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医文献以临床实用性文献为主,且内容清晰,版本精良,珍本和善本居多,并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存世孤本,有些中医典籍版本在图书目录上作为已佚或《四库全书》中也未录。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可以扩大中医药文献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充实中医药理论和学术思想,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发挥其应用的价值。本丛书选取其中的21种中医手抄孤本,对之进行句读、校注和勘误,共编为10册,目的是既反映文献原貌,又方便读者阅读。本书为南宋??叶大廉所撰的《叶氏录验方》校注本,提供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医兴趣爱好者参阅。